济南市三院十佳医师展播——创伤骨外二科刘华水
鲁网9月3日讯 刘华水教授,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骨科机器人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基层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骨盆髋臼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学会肩肘外科分会委员,济南市青年医协副主席,济南市医学会委员兼秘书长,济南市骨科知名专家,北京奥运火炬手,济南市十大名医,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青年学术带头人,泉城卫生学者,济南市首届优秀学科带头人。
“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就是不断攀登命运峻峰的人。”刘华水一直用雨果的这句名言时刻鞭策自己。他是出类拔尖、首屈一指的骨科专家,先后破格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他是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论,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医学工匠,创新手术20余项,其中8项填补了济南地区空白,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篇,主研课题9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并获得专利3项;他是勇于挑战、攀登高峰的杏林勇士,成为山东省完成机器人骨科手术第一人;他是执着追求、始终如一的运动健将,曾夺国际登泰山比赛冠军,省级系统赛事双料冠军,当选北京奥运火炬手。
创伤小 出血少 伤筋动骨不再“一百天”
2016年,山东省第一台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落户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刘华水完成全省首例机器人骨科手术,开创了山东省骨科手术智能化、精确化、微创化的机器人新时代,引起全省业界轰动,被新华网、《健康报》网、凤凰网、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山东工人报》、《济南日报》等几十家媒体争相报道。他成为掀起山东骨科革命的“机器人医生”,也走上了从医路上新的高峰。
2016年12月,一位高处坠落摔伤病人被送到济南三院。正在外地出差的刘华水接到同事发来的CT照片和病情陈述,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他判断病人病情比较严重,为了尽早解除病人痛苦,连夜赶回医院,给病人诊治,病人属于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恰好,医院刚刚引进“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该病人非常适用。但在山东,还从未有医院利用这台全球最先进机器人完成过手术。考虑到机器人的好处,刘华水勇于担当,大胆创新,毅然把机器人搬到了手术台旁。
这台原本需要耗时4个多小时的手术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手术过程出血量也从通常的2000毫升骤降到不足100毫升,创口不足2厘米。术后第二天,病人的腿就活动自如,术后第六天就能扶拐下地行走活动。这些让人惊喜的数字,意味着病人痛苦的减轻。病人兴奋的说:“没想到骨折手术这么轻松”。刘华水却十分清楚,如果他墨守成规,这台手术将十分复杂——病人的身体前侧要沿着骨盆的形状环切三分之二圈,切面至少有20-30厘米,手术中需要准备几千毫升血,创伤很大,需要平卧时间很长1-3月时间,给病人带来很多痛苦。也就是俗话说的,伤筋动骨一百天,刘华水却打破了这个“魔咒”。术后几天,原本要住院一个多月的病人出了院。当病人家属把一面写着“德医双馨,妙手回春”的锦旗送来时,他正在做下一例骨科机器人手术。
新技术引进 新项目推广 让更多病人受益
机器人再好,也只是辅助设备,归根到底还是由医生操作。他精于创伤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在解决疑难危重病人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种创伤的诊治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为及时了解世界领域在本学科的发展,保证自己始终站在本学科发展前沿,刘华水接触新领域,捕捉新思想,接受新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和思维空间,掌握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研手段。2002年,刘华水前往卫生部全国骨科医师培训基地天津医院进修学习一年。回院后,他就在驻济医院中率先开展了骨盆不稳定型骨折的系列手术。复杂骨盆骨折易致残,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让家庭背上沉重包袱。经过14年努力,这项新技术让1000多例危重病人重获新生,帮他们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取得了很好的技术和社会效益。
教学义诊两不误 医德高尚美名扬
刘华水不仅是好医生,还是科主任和医学院校教授,承担着人才梯队建设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在临床带教过程中他态度和蔼可亲,处处以身作则,认真做到传、帮、带工作。作为一名党员,他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接诊病患、团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青年文明号义诊,到各种突发事件救治,他总是冲在第一线。工作20多年来,刘华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医学事业,谈及未来,他憧憬无限:在攀登医学高峰的路上,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山高勤为峰,一路走来,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机器人医生”,以他对医疗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患者的无私关爱,对本职岗位的无穷钻研,开启了科技医疗的新篇章,让齐鲁大地的百姓受益!为医疗卫生事业贡献着青春和热血!
- 济南市三院参加市第七届青医协会员代表大会2018-09-20
- 这位火炬手医生,在高铁上玩起“博尔特式冲刺”2018-08-02
- 市三院骨外科参加山东省第十三次骨科学学术会议201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