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现状调查:难以弥补的失语

2015-09-09 16:05:00 来源:央广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央广网北京9月9日消息(记者王楷)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为什么纯洁的象牙塔,竟然沦为艾滋疫情“重灾区”?明明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什么在面对这个危害人尽皆知的病症时,却显得如此无知?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联合卫生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也就是今年,100%的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要开展艾滋病知识教育宣传,让90%以上学生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目前在很多高校这项政策只是一纸空文。

  可以说,正是高校性教育的“失语”与“缺位”,让学生们在初涉成人社会时,少了必有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什么大学生的性教育开展频繁遇到阻力?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防艾知识的盲区?

  夏日午后,一身白大褂的邵英,把记者引进她的办公室。作为北京佑安医院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的护士长,她每天面对很多患者。也正是在这儿,很多年轻大学生拿到自己的HIV检测结果,第一次见到那刺眼的两个字——阳性。

  邵英:有些孩子觉得压力特别大,很难接受,痛哭流涕。你看我这儿必须得准备一包纸。他没有办法跟同学说,没有办法跟老师讲,没有办法跟家长说。他们很孤单,他们很无助。就像在一个井里面,我们得伸手把他拉上来。

  余生都要和艾滋病毒做抗争——让感染的学生们接受这个现实,快速进入治疗阶段,并不容易。

  被感染学生: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标签会贴在自己身上,很难接受,觉得这跟做梦一样。有时候睡着了,他告诉我,护士长我觉得这好像不是真的。可这就是事实。

  很多被感染的学生会说“没想到”,其实这都是源自对艾滋病的“不了解”。在北京读大学的小文今年20岁,两个月前他陪朋友去做检测。结果别人没事,他自己“中枪”。

  小文:当时就觉得,可能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后来疾控中心跟我讲,其实不会那样。但是自己内心还是挺挣扎。那天就给我家人打电话,没有告诉他们,就说希望他们再要一个孩子。因为我是独生子。我妈说,我们就要你,只要你身体健健康康就行,当时就哭了。

  小文是同性恋。他说,在这个不敢公开身份的圈子里,大部分人通过网络交友相恋,但在与陌生人性接触时,却并没有想到要做好防范。

  小文:就是因为没有做好安全措施。因为他好像有家庭还有孩子。所以我感觉没(感染的)危险。

  凭猜测、靠感觉,这在公益人士、淡蓝快乐检测室负责人陈子煌看来,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表现。

  陈子煌:学生本身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一个学生感染者跟我说,我认为艾滋病是一些很乱的人才会得的,我之前的朋友是公务员,所以他的素质很高、学历很高,他就不会感染。他们就觉得离艾滋病非常遥远,不会上升到意识层面。

  为什么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如此薄弱?那些理应出现在大学课堂和课本中的防艾知识呢?多位高校感染者表示,他们从未听说。

  小龙:学校的性教育基本上没有。从小到大都没有。

  小文:反正我是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性教育。

  传道授业的大学,却忽视了人生的“必修科目”:性安全教育。陕西某高校教师刘闻,自己也是一位艾滋感染者,他说校领导往往对性教育闻之色变、避而不谈。

  刘闻:没有人愿意谈。如果谈的话,可能社会上会认为,是不是这个学校有问题,会影响影响学校招生。

  有些高校即使开展性教育,也仅限于12月21日“世界艾滋病日”那一天。陈子煌所在的公益组织曾在高校开展过讲座,但效果不甚理想。

  陈子煌:那些学生都不是自己来的,是学校团委下发命令,每个班要来多少个人,来加学分的。

  在教育部体卫艺司巡视员廖文科看来,高校防艾教育开展的最大阻碍,恰恰是某些高校管理者。

  廖文科:最大的障碍、最大的难点就是教育部门的一些领导和一些学校领导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

  其实,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渠道有很多。但如果大学防艾知识课堂持续“失语”,学生们得不到健康、正确的教育,很可能误入歧途甚至给他人带来伤害。正如我们看到的结果,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明显,这些被感染孩子的人生悲剧将是无法弥补的。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伴随疫情数字的增加,北上广等一些城市的高校,开始对课堂性教育重视起来。他们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防艾教育又要避免哪些误区?

  中央民族大学红十字会社团负责人马晓旭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组织的防艾知识讲座请来了一位艾滋病感染者现身说法。讲座结束后,新生们的反应令她十分触动。

  马晓旭:本来是他要走了,有同学去问,我可以抱抱你吗?他说,当然可以呀!这是很出乎我们的预料。

  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同伴教育,被认为是加强高校防艾工作的一项“利器”。

  教育部体卫艺司巡视员廖文科:我们希望通过同伴教育的方式,就是同学间或者小的圈子里,我们培训一些骨干,通过骨干使同学甚至是圈里的人通过同伴对他们进行教育,他们更容易接受。

  一些学校也在通过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防艾知识宣传,激发九零后学子的参与热情。

  伙计A:听说白娘子得病了,还是很严重的感染病,我们赶紧走吧!

  伙计B:我们这时候走,真的好吗?

  伙计A: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们的小命要紧啊!

  白素贞给人针灸,不小心被扎伤,感染了艾滋。保和堂的伙计们害怕被传染,背包袱逃命。而咳嗽连连的白娘子,也要赶走小青、许仙。

  白素贞:官人、青儿你们快走吧!只怕我这病会传染你们啊!

  许仙:我们怎么能抛下你走呢。其实,这病一般性的接触是不会感染的。你是针刺和血液,通过血液传播才感染的。这帮愚蠢的地球人啊!

  这是2014年首都高校第一届防艾话剧大赛的现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把防艾知识改编进了剧本,让台下观众忍俊不禁。

  专家表示,高校防艾教育不仅仅应做到知识的传播,更应转变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观念。例如,学习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以及面对诱惑能自我克制等。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强调,无论哪种教育形式,一定要传递正确的理念。例如有些学校在宣传中把艾滋病和男男同性恋人群挂钩,这反而会制造恐惧和歧视。

  方刚:只有高危行为,没有高危人群。安全的性行为无论是同性恋、异性恋、性工作者还是夫妻之间,都不会传播艾滋病。传播艾滋病的,是不安全的性行为。

  教育部和卫计委日前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开展不少于1课时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

  廖文科:每一个高校都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讲解艾滋病知识。要改变我们宣教的形式,让这些形式更容易让青年学生接受、更感兴趣,不是简单地说教。从内容上讲,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播,要有警示性的教育,什么样的行为容易导致感染,甚至一些疑似不安全的行为,让青年学生不要有任何侥幸行为。

  要将艾滋病毒逐出校园,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公益组织等共同发力;而要改变全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与歧视,更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如果说曾经的失语已经难以弥补,那我们惟愿通过呼吁,让更多的高校领导者对严峻的现实不再视而不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受到教育、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免遭艾滋病的侵袭。

责任编辑:刘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