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有关情况

2019-09-28 17:3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28日讯 健康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之一,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从国际上衡量居民健康的三个主要指标看,全省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增长到目前的78。66岁,增长了43。6岁;孕产妇、婴儿死亡率由1949年的1500/10万、200‰分别降至2018年的9。83/10万,4。01‰,主要健康指标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一、卫生健康政策持续完善 

  7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卫生健康政策内涵与外延不断与时俱进、充实完善。卫生事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艰苦创业、夯实基础阶段(1949-1978年),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阶段(1978-2012年),走在前列、全面开创阶段(2012年至今)。新中国成立之初,坚持“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总方针,自上到下建立起了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迅速控制或消灭了一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着力加强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基层卫生体系等方面建设;着力推进医保制度建设,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稳步推进,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医疗卫生政策,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以后,2017年5月召开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对推进健康山东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省委、省政府印发《“健康山东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十三五”医改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医疗卫生资源极端匮乏,仅有医院112家,病床1653张,卫生技术人员2。61万人,每千人口病床、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0。06张、0。61人。经过70年的发展,在农村建立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城市建立起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分工合理、运转科学、服务规范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18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15万个,其中医院2579个(三级医院18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76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131个;床位数60。8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73。86万人,每千人口床位数6。06张、卫生技术人员7。35人、执业(助理)医师2。89人、注册护士3。21人。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全省年总诊疗人次由930万人次增加到6。56亿人次,增长了近70倍,医院数量增加了22倍,每千人口病床、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增长了100倍、11倍,医疗卫生资源极大丰富,服务能力水平明显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聚焦省委提出的八大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国家医养结示范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成效显现,山东省和济南市成为全国首个获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和数据运营授权的省市。创新以全生命历程为主线的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模式,首次勾勒出全省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图谱。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70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在探索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2009年新医改启动前,医药卫生体制大致经历了典型的政府提供服务模式、逐利的市场提供服务模式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新医改实施后,我们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围绕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供应“四大体系”和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等“八大体制机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新医改十年来,全省卫生总费用由2009年的1。8万亿元增至2018年的5。8万亿元,年均增长14。2%;政府卫生支出从2009年的4510亿元增至2018年的1。57万亿元,累计支出近十万亿元,年均增长14。9%;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从2009年的338元增加到2018年的1129元,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改工作由试点探索、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配套、全面推进,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群众。一是分级诊疗制度成效明显。所有市全部开展分级诊疗工作,115个县(市,区)启动医共体建设。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由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019的69元,包括原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9项从原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新划入的项目,以免费或补助方式向城乡居民提供,连续4年在国家考核中取得第3名。基层就诊人数达3。96亿人次,占机构总诊疗量的60。38%,基本实现90%的病人不出县目标。二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出台了进一步深化医改、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医改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备。自2013年起,各市所属96个县的217家医院分三批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6年7月1日,286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面推开域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三是全民医保制度逐步完善。2014年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建立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整合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制度。2015年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整合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2016年率先建立全省统一的职工大病保险制度,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县域医共体内实行了医保总额付费、基金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支付政策,四是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持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基本药物目录由2009年307种,到2012年520种,再到2018年685种,覆盖面不断扩大,率先开展了以“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省级货款集中支付”为主要特点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完成多轮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省级集中采购,“两票制”和抗癌药集中采购政策有效落实,386个抗癌药品中标价格平均下降17。4%,最大降幅达82。6%。五是综合监管制度实现全覆盖。相继开展了卫生计生服务监督年、综合监督提升年、综合监督规范年综合监督提质增效年、综合监督深化落实年等主题活动,着力健全综合监督体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基本实现卫生监督全覆盖,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四、生育政策持续调整完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建立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先于全国成立计划生育专门工作机构一山东省计划生育局,率先提出“以宣传教育为主,以避孕为主,以经常工作为主”的“三为主”工作法,发展成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方针;探索建立了“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二十字工作新机制,在全国总结推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实行“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我省及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深化计生服务管理改革,推行服务事项公开制、首接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等9项制度。截至2018年底,全省出生人口132.95万人,出生率13.26‰,自然增长率6.08‰,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111.58,全面两孩政策效应进入平稳期,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2019年全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总人数达221.54万人,居全国首位。省属困难、破产企业退休职工中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养老补助问题顺利解决。 

  五、公共卫生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把防治危害人民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作为中心任务,建立健全医疗预防机构,大力实施预防接种,开展了黑热病、霍乱、麻风、伤寒、结核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消灭或基本消灭了天花、黑热病、丝虫病、麻风病等传染病,基本控制了白喉、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的发生,夺取了抗击非典、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新发传染病的胜利。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可导致死亡我省曾是疟疾高流行省份之一,在上世纪60、70年代发生过两次暴发流行,年最高发病人数400多万。经过几十年大力防治,我省疟疾发病率逐年降低,自2012年报告最后1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后,已连续7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今天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终审评估组宣布我省通过消除疟疾综审评估(即消除疟疾本地感染病例),标志我省已经达到国家消除疟疾目标标准。这是我省深入推进健康山东建设、实施重大疾病防控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全省几代疟防专业人员为之奋斗、无私奉献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我省疾病防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2010年起,先后开展两轮“健康山东行动”,围绕疾病预防控制、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等实施了一系列健康促进活动,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一是全省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死亡率一直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连续28年未出现脊灰野病毒所致脊灰病例,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有效遏制了手足口病的流行蔓延,成功阻击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和中东呼吸综合症等疫情。二是累计创建23个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率先实施省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全省居民人均食盐摄入量由12.5克降至10.1克,入选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优秀案例。联合8个部门启动“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三是全省妇幼健康服务机构162个,助产技术服务机构1017个,孕产妇救治中心184个、新生儿救治中心183个。实施妇幼健康公共服务项日,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9%以上;初步建立出生缺陷“五免三救助”防治体系,出生人口素质大幅提升;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覆盖所有县(市、区),全省艾滋病病毒暴露儿童阻断率达90%以上,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由1992年的8%降至目前的0.16%。四是广泛开展卫生城镇创建活动,国家卫生城市30个,国家卫生县城(乡镇)36个,省级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威海、烟台、济南成为国家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市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出色完成了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卫生防疫任务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医疗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7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在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开展了标准化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药占比等主要指标呈逐年向好趋势,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在全国创新性推出了单病种限价收费、先诊疗后付费等服务模式,实行了检验结果“一单通”、预约诊疗、优质护理病房等便民惠民措施。65家医院创建互联网医院,82%的医院能够提供移动支付等“一站式”结算服务,普遍推广应用电子健康卡实现实名就医,目前,全省拥有卫生健康领域院士3人、泰山学者148人国家和省突贡专家81人,齐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76人。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7家、重点专病专科医院6家、省级临床精品特色专科4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33个,41个专科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0家县级综合医院经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估达到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总数居全国第一位。 

  聚焦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核实患重大疾病贫困人口55.4万,全部落实“八个一”政策,制定“三个一批”分类救治方案,大病集中救治范围扩大至93个病种,实现所有病种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全省实际救治患病贫困人口51.8万,其中大病集中救治24.85万人,基本完成全省健康扶贫分类救治任务。推广实施“先诊疗、后结算”和“两免两减半”政策,三年来累计诊治贫困患病人口120.3万人次,减免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8.83亿元,省卫生健康委连续三年被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好”等次。 

  七、中医药工作全面加强 

  70年来,我们持续完善中医药法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在全省开展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先进县和示范(重点)中医院建设,实施了名医、名科、名院“三名”哉略,经典、经验经方“三经传承”战略,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计划,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工程等,持续向基层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健全中医药发展政策举措、管理体系完善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持续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全省获得省级以上人才称号的专家873人,其中,入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各3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88人;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9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3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7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8个,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综合验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87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6个市创建为市级先进单位,数量居全国首位。创新性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被国家作为改革经验推广,截至2018年底,全省中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4468.61万人次,国医堂、中医馆覆盖率分别达74.57%和86.51%,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责任编辑:王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