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守护生命健康
鲁网3月26日讯 3月24日,第三十六届浙江国际科研、医疗仪器设备技术交流展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落下帷幕。据不完全统计,展会共吸引近700家企业参展,专业观众超过4万人次,北京、四川、江苏、广东等10省市团队前来交流。
自开展以来,展会各类同期活动不仅展示了医疗卫生领域的新科技和新成果,也为学术机构、创新企业搭建了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的平台。
基于5G的疾病远程会诊、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借助AI评估肢体状况并量身定制康复计划……在浙江春季医展会上,可以真切感受到“智慧医疗”作为一种医疗技术服务形式,已经有了更广泛地应用场景,为保障生命健康贡献重要力量。
AI+医疗的“智慧医疗”有着什么样的表现?在展会上展出的眼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采集完成眼底切片影像后自动上传云平台,2分钟内AI完成分析后返回检查结果,可以为一些缺少诊断眼底病医生的偏远地区、基层卫生机构提供筛查眼底细微、早期病变的技术硬件支持,为这些地方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基础影像分析。据云平台数据统计,该设备于2022年8月上市后,目前已在全国400余家医疗机构应用,成功服务15万余人次。
智慧医疗的新产品、新技术,不应该只在实验室、研究所中,好的智慧医疗新产品、新技术只有在临床中被广泛地使用,才能更好地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在智慧医疗创新发展上,浙江有着完善的事业基础以及产业条件。浙江正深入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要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4个五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就是其中重点打造的“兼具高成性和辐射效应”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在之江实验室、中国眼谷创新基地、西湖大学等一大批高新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引领下,浙江省医疗服务正向“智慧化”转变。
在本届春季医展会的创新医疗推广专区,展出了近两年国内、浙江省内首台(套)设备、国产创新医疗技术以及2023年创新医疗仪器设备推广工作入围产品。比如,髋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多通道射频增强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等医疗设备是浙江扎实推动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推动中国产医疗设备创新的璀璨成果。
入围2023年浙江省内首台(套)设备名单的“下肢外骨骼步行康复器”是集成人工智能、机器人、人体工程学等技术应用的康复训练的器材。它能帮助因脊髓损伤、脑卒中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协助其安全规范地完成之前难以做到的动作,让这些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有康复的可能。据了解,该设备生产企业已全部实现从电机、减速机,到驱动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自主化研发,国产化生产,让科幻影视作品中的“外骨骼机甲”走进现实,真正地惠及百姓。
“下肢外骨骼步行康复器”等首台(套)设备上市的背后,是浙江加快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实践探索。在今年开工的首批647个投资10亿元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中,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领域项目占63个。据悉,有关部门将在政府采购重点领域加大对首台(套)产品的采购力度,鼓励采购人优先购买首台(套)产品。
浙江是靠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发展起来的。推动浙江省域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浙江将继续用好这3个“关键招”。
自2020年以来,浙江春季医展会同期活动“浙江国际装备高技术领域对接会”已连续举办四届,已组织德国、日本、瑞士等11个国家的22个创新型医疗装备高技术的项目路演活动,协助300余名企业代表开展项目对接工作,推动浙江积极融入全球科创生态体系,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中欧(浙江)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为重要抓手,与以比利时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学术、科创生态体系上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为浙江与学术机构、科创园区建立合作奠定基础。在浙江春季医展会同期活动“海创加速”上,10个中欧大赛中国赛道的项目进行了路演,促进成果转化落地。
技术创新离不开政策创新。去年,浙江省药监局制定印发了《关于优化医疗器械注册审评审批的实施意见》,以23条新政让审评审批全面提速,注册收费再次降价,惠及240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同时,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协同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政策集成、要素整合、资源集聚上狠下功夫,以创新塑产业、以服务助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全国首创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范式、全国率先建立成果转化司法保护机制、全国首个科技成果公开交易省级地方标准……一系列政策推动专利“下书架、上货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