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
●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护士3万余名,至2018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00万,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扭转。
● 让医生、护士,还有药学人员都能够在医联体内把服务以及工作下沉到基层,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指导,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
● 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护士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能力,不断完善护士执业管理制度,拓宽护士执业发展的路径。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从国家卫健委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获悉,至2018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00万,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扭转。
医护比倒转 医护人员素质提高
当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护士3万余名,截至2018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00万,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扭转。焦雅辉说,在医院里,医生主要工作是完成医疗任务,以后更多地对病人的护理、观察病情都是由护士来完成的。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医生的数量是少于护士的,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是医生比护士多。
“最近这几年,医护比倒过来了,并且护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也不断提高。” 焦雅辉说,一个反映的指标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到将近70%。以往护士队伍还是以中专为主的,最近这些年,护士队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焦雅辉表示,随着护理模式改革创新,以往我们的护理工作,是功能制护理,给点药、打个针、输个液,就是护士的主要工作了。最近这些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全国推进了责任制整体护理,对患者不仅是输液、打针,同时还要关爱患者,身心的护理要结合起来,提供一个全面的护理服务,显著增强了患者看病就医的获得感。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去年国务院颁布了文件以后,智慧护理、互联网+护理服务这些新型服务模式也不断出现,更好地对接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护理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焦亚辉说,一直以来,围绕贴近患者和贴近临床的护理是工作重点,因此护理工作主要是在医疗机构内为患者服务。今后,护理工作要“三贴近”,即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的护理服务重点也在向贴近社会进行转移。如今,逐渐把机构内的护理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人群提供专业照顾、健康管理、心理护理、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服务,包括提供孕产妇、新生儿、母婴保健护理,还有残疾人的康复护理等。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性失衡
焦雅辉说,整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确实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在基层,还是有一些跟未来分级诊疗、基层首诊的要求仍不太匹配的问题存在。
焦雅辉表示,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一方面增加人员的培养,从医学教育开始,加大了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培养力度,每年毕业的医学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在医改推进的过程当中,通过多种措施,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增加基层岗位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出台了措施,把基层的工资福利待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并且在晋升职称方面也专门针对基层的特点,减少对论文和外语方面的要求,建立职称评定体系。在有些地方,还出台了一些更加优惠的政策,给更高的年薪,来招聘基层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紧张的状况逐步得到了缓解。
此外,通过医联体等多种手段,包括医生的多点执业,让医生、护士,还有药学人员都能够在医联体内把服务以及工作下沉到基层,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指导,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并且利用远程手段,提高上级医院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以上举措,将逐步缓解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失衡。
加强队伍建设 加快老年护理服务
焦雅辉表示,卫健委将继续深入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保安全,加快发展护理服务。
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护士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能力,不断完善护士执业管理制度,拓宽护士执业发展的路径,并对护理的外延进一步延伸,从护理事业延展到护理服务业,这个护理服务业既包括护理事业,也包括现在有着广泛发展前景的护理产业。另外,还将贯彻落实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通过推动护理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促进护理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加快发展老年护理服务方面,推动建立《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医疗护理员培训制度》。下一步,将做好贯彻落实。近期要出台加强老年护理发展的指导性和技术性文件,推动老年护理快速发展。此外,还将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展示弘扬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护理发展的良好氛围。(记者 耿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