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华:以针为笔,书写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每周六凌晨七点,山东省曹县韩集镇吕家村卫生室的卷帘门准时“吱呀”开启。57岁的吕建华点亮诊桌上的台灯,将银针在酒精中反复消毒。晨光中,他的白大褂下摆沾着露水,诊室里近 50 张病床早已躺满慕名而来的患者。从田间地头到中南海红墙,从赤脚医生到针灸泰斗,吕建华用三十余载光阴,在银针起落间书写着中医人的坚守与传奇。
世家医韵,梦启岐黄
1968年吕建华出生在山东省曹县一个弥漫着浓郁中医气息的中医世家。这个家族,每一代人都在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
小时候的吕建华,常常能看到那些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患者,坐着简陋的地排车,满怀希望地来到家里。祖父们总是带着温和而坚定的神情,耐心地为他们正骨针灸。看着患者们来时痛苦万分,去时轻松愉悦,年幼的吕建华心中满是好奇与敬佩,一颗对中医针灸热爱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悄然种下。在家庭的熏陶下,吕建华对中医针灸的兴趣愈发浓厚,他常常缠着祖父询问关于针灸的知识。长辈们也总是耐心地解答他的每一个问题,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针灸奥秘的大门,让他对中医针灸的理解不断加深。
随着年龄的增长,吕建华对中医针灸的热爱愈发炽热,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考验那些心怀梦想的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遭遇了不少困难。祖父曾经历过日本人的迫害,那段黑暗的岁月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伤痛。但即便如此,家人也从未放弃对中医的传承,那份坚韧和对中医的坚守,如同明亮的灯塔,深深感染着吕建华,让他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念。
学府问道,磨砺银针
1989年,吕建华怀揣着对中医的热爱与憧憬,踏入了河南中医学院的大门,正式开启了他的中医学习之旅。在大学里,他认真钻研《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课后,他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与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提升自己。
在学习针灸的过程中,吕建华深知实践的重要性。为了掌握精准的穴位和针感,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常常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每一次扎针,他都仔细感受针感,体会不同穴位的反应,仿佛在探索一个神秘的世界。就这样,他在自己身上扎了十多万针,通过这种近乎“自虐”的方式,他对穴位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90年,吕建华毕业后进入了曹县第三人民医院,开始了他的针灸临床工作。初出茅庐的他,医术还不够精湛,面对患者时,心里难免有些紧张。而患者对这个年轻的医生也心存疑虑,很多人不愿意让他治疗。面对这样的困境,吕建华没有气馁,他明白,只有提升自己的医术,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经过深思熟虑,吕建华决定前往北京东城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进修。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但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毅然踏上了进修之路。在北京,他有幸拜在了我国针灸界泰斗级专家程莘农门下。
在程老师身边,吕建华如获至宝。他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认真观察老师的诊疗过程,学习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技巧。白天,他跟着老师查房、看诊,仔细记录老师的每一个诊断和治疗方案;晚上,他回到住处,认真整理笔记,钻研医学典籍。在进修的四年时间里,吕建华边工作边学习,生活虽然忙碌而辛苦,但他却乐在其中。他的努力和勤奋得到了老师和同事们的认可,针灸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
悬壶济世,杏林绽彩
2000年,结束进修回到医院后,吕建华的门诊量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他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赞誉。
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吕建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风寒湿痹类疾病,如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和颈椎病等,以及妇科的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等疾病,还有四肢麻木、肝郁引起的脑血管疾患、中风等。他的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高,让许多患者重新找回了健康和生活的信心。
吕建华深知,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他在治疗每一位患者时,都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然后结合望、闻、问、切,进行全面的诊断。他认为,只有准确辨证,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他不仅仅局限于针灸,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将针灸与推拿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医的综合治疗优势。
在中医理论中,诊脉是一项重要的诊断方法。吕建华对诊脉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精湛的技艺。他坚持双手诊脉,遵循三部九候的传统标准。在他看来,双手诊脉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感知脉象,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避免诊断误差。他会仔细感受脉象的变化,结合舌诊、耳诊等,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判断,了解患者的五脏六腑、气血走向,做到未病先知。对于一些急性病症,他常常能通过针灸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让患者的症状得到迅速缓解。
吕建华不仅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医学研究方面也成果丰硕。1997年7月1日,他在《按摩与导引》杂志发表了《点穴麻醉治疗四肢骨伤与关节脱位》一文,并获得广东省优秀论文奖。此后,他又撰写了多篇关于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论文,在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还致力于中药的研究与创新,发明了多项国家专利。其中,羌活杜仲药酒是他的得意之作。这是一种专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酒,采用纯天然中药制成,疗效显著。
薪火传承,回馈家乡
2010年6月,吕建华被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针灸科聘任为主任。在新岗位上,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领科室团队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受上级委派,吕建华常常要到北京为患者施针,但由于菏泽与北京路途遥远,为不影响医院正常医疗工作,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离开菏泽前往北京发展。
到北京发展后,吕建华并没有忘记家乡父老,每周六、周日,他都会回到曹县韩集镇吕家村卫生室,为家乡患者诊治。他认为,老百姓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反馈能帮助自己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这一习惯,从未间断。据统计,他每年大约360天在工作,治疗患者超过 20 万次,成功治愈患者近15万。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者的担当和对患者的关爱。
在中医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与西医的冲突碰撞。面对这种情况,吕建华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他认为,西医有优势,如先进的仪器检查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病情;但中医也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尤其在治疗慢性疾病和一些疑难杂症方面,能标本兼治。
如今,吕建华已在中医针灸领域耕耘多年,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他不断学习新医学知识,关注医学领域最新动态,努力提升医疗水平。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医针灸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时,吕建华十分重视中医传承工作。他深知,中医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者。在日常工作中,他会毫无保留地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中医经典,不断实践,提高医术。他希望年轻一代能肩负起传承中医的重任,让中医这一古老医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与活力。
在患者眼中,吕建华不仅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他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充满耐心和爱心,无论患者身份、病情如何,都一视同仁。治疗过程中,他会耐心倾听患者诉求,安慰患者情绪,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他常常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