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车入院”到独立复诊:济南南郊医院康复科助椎管畸胎瘤患者功能重建

2025-11-10 14:18:1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五个月前,李大姐(化名)被平车推进济南南郊医院康复科病房。三年前,她开始出现骶尾骨疼痛,却一直未予重视。直到三个月前,小腿与足部麻木突然加重,检查发现L2、3椎体水平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确诊为椎管畸胎瘤。虽然成功接受了“椎管内肿物切除术”,但术后遗留的下肢麻木、疼痛,以及完全丧失的站立行走能力和排尿障碍,将她牢牢困在了病床上。

图片

  面对这一复杂情况,康复科李红梅主任带领的专业团队第一时间为李大姐制定了“阶梯式”康复方案。康复治疗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初期重点缓解神经压迫症状,通过低频电刺激促进神经修复,配合温和的关节松动训练预防肌肉萎缩;中期随着麻木感减轻,逐步加入平衡训练和负重练习,从坐位平衡到站立平衡,循序渐进;后期则聚焦步行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借助助行器练习迈步和重心转移,同时针对性训练膀胱功能。

图片

  康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初期站立时,李大姐双腿发颤,每迈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偶尔的疼痛反复也让她产生放弃的念头。但医护团队始终陪伴左右:护士会轻声鼓励“今天比昨天多站了十秒,这就是进步”;治疗师蹲在旁边,手把手调整助行器角度,耐心纠正步态细节;李主任每日查房,根据恢复情况及时微调方案。

图片

  经过系统康复治疗,李大姐的进步令人欣喜:从最初扶着助行器颤巍巍、步伐不稳,到后来能够脱离所有辅助独立行走一段时间;曾经困扰她的下肢麻木大幅减轻,排尿功能也完全恢复正常。出院后,她已能迈着稳健的步伐独自来医院复诊。

  从“平车入院”到“独立复诊”,这条康复之路不仅是身体的重建,更是信心的重生。正如康复科李红梅主任常说的:“我们不仅要帮患者找回肢体活动的能力,更要让他们重新拥抱生活的底气。”而李大姐的故事,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