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 “风疙瘩” 预警:寒冷性荨麻疹,你了解多少?

2025-10-27 11:24:2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随着秋冬季节气温骤降,除了干燥瘙痒,还有一种 “怕冷” 的皮肤病也进入高发期 ——寒冷性荨麻疹。它不像普通感冒那样有明显的咳嗽发烧症状,却会在皮肤接触冷空气、冷水或冰凉物体后,突然出现风团、瘙痒,给不少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济南中研皮肤病医院医生讲解:

  什么是寒冷性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是一种物理性荨麻疹,属于过敏性皮肤病的一种。其核心特点是,皮肤在受到寒冷刺激后,局部或全身出现过敏反应。这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在秋冬季节,气温变化频繁,接触寒冷环境的机会增多,症状更容易被诱发。

  根据发病原因,它主要分为两类:

  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较少见,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常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发病,症状可能伴随终身。

  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更常见,多在成年后发病,发病与个人体质、免疫状态相关,部分患者可能与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

荨麻疹大讲堂

  典型症状与诱发因素

  1. 典型症状

  皮肤表现:接触寒冷刺激的部位(如面部、手部、颈部、四肢暴露处)会迅速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或红斑,颜色呈淡红色或苍白色,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晰。

  伴随不适:风团出现的同时会伴随明显瘙痒,部分人可能出现皮肤刺痛感、灼热感。

  特殊情况:若大面积皮肤暴露于寒冷环境(如游泳时突然入水),可能引发全身反应,如头晕、恶心、腹痛、呼吸困难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就医。

  2. 常见诱发因素

  环境因素:秋冬季节的冷空气、寒风直吹,以及从温暖室内突然进入寒冷室外的温度骤变。

  接触因素:接触冷水(如洗手、洗衣、游泳)、冰块、冷金属物品(如户外的门把手、栏杆)。

  饮食因素:食用冰镇饮料、冰淇淋、生鱼片等低温食物或饮品。

  其他因素:情绪紧张、疲劳、免疫力下降时,可能会增加发病风险或加重症状。

  科学应对:预防与缓解方法

  1. 做好保暖,避免诱因

  物理防护:外出时务必做好全身保暖,戴帽子、围巾、手套、口罩,穿长袖衣物和厚袜子,尽量减少皮肤暴露面积。

  避免骤冷: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前,可先在门口过渡几分钟,让皮肤逐渐适应温度变化;避免在寒冷天气下长时间户外活动。

  注意饮食:秋冬季节尽量避免食用冰镇食物和饮品,饮用温水,食物也以温热为主。

  日常护理:洗手、洗衣时使用温水,避免接触冷水;洗澡水温控制在 37℃-40℃,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皮肤。

  2. 症状发作时的紧急处理

  脱离刺激源:一旦出现症状,立即远离寒冷环境,进入温暖室内,用温水擦拭暴露部位皮肤,帮助皮肤温度回升。

  避免抓挠:抓挠会加重皮肤损伤,导致风团扩散、瘙痒加剧,可通过轻轻拍打或冷敷(注意避免过冷)暂时缓解不适。

  药物干预:若症状较轻,可在医生指导下备用抗组胺药物,发作时按剂量服用,能有效减轻风团和瘙痒。若症状严重,出现呼吸困难、头晕、腹痛等全身反应,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

  3. 长期管理:提升皮肤耐受性

  循序渐进接触低温:在身体状态良好时,可尝试进行 “梯度适应训练”,如用略低于体温的温水洗手,逐渐降低水温(以不引发症状为限),帮助皮肤慢慢适应低温,提升耐受性。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瑜伽、慢跑、室内游泳),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减少因免疫力波动诱发的症状。

  秋冬季节是寒冷性荨麻疹的高发期,但其并非 “不治之症”。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它的诱发因素,做好日常保暖和防护,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就能有效减少症状发作,降低对生活的影响。记住,科学预防、及时就医,才能让我们在秋冬季节也能拥有健康舒适的皮肤状态。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