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特应性皮炎如何平稳度过?济南中研皮肤科医生科普
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空气湿度降低,特应性皮炎患者往往会迎来病情的 “多事之秋”。这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季节交替时容易出现症状加重或复发,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小影响。本文将从秋季特应性皮炎的典型表现、高发原因入手,为患者提供全面的预防、护理与治疗建议,帮助大家平稳度过这个敏感季节。
秋季特应性皮炎:这些症状需警惕
1、红斑:皮肤炎症刺激会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形成片状或散在的红斑,颜色多为淡红色至鲜红色,常见于面部、颈部、肘窝、腘窝、腹股沟等部位。红斑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皮损同时存在。
2、丘疹与水疱:部分患者在红斑基础上,会出现针尖至米粒大小的丘疹,质地较硬,呈淡红色或肤色。病情较重时,丘疹可发展为水疱,水疱内含有清澈液体,若水疱破裂,可出现渗液、糜烂等情况。
3、苔藓样变:若特应性皮炎长期反复发作,皮肤在炎症和持续抓挠的刺激下,会逐渐增厚、纹理加深,形成苔藓样变,触感粗糙如树皮,常见于颈部、肘部、膝部等易受摩擦的部位,此时瘙痒感往往更为顽固。

秋季为何成为特应性皮炎的 “高发期”?
特应性皮炎在秋季高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气候、环境与人体生理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气候干燥破坏皮肤屏障:秋季空气中的含水量大幅下降,尤其是北方地区,相对湿度常低于 40%。皮肤的天然保湿因子会随干燥空气快速流失,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外界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和刺激物(如冷空气、洗涤剂)更容易侵入皮肤,引发炎症反应。
过敏原增多与接触频繁:秋季是花粉传播的高峰期,桦树、杨树、豚草等植物的花粉会通过空气扩散,成为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重要诱因。此外,秋季人们更倾向于关闭门窗,室内尘螨、霉菌滋生速度加快,而贴身衣物、被褥长时间不晾晒,也会增加过敏原接触机会。同时,秋季饮食中常见的海鲜、坚果、芒果等食物,部分患者食用后可能引发过敏,加重皮炎症状。
温度变化与生活习惯影响:秋季气温昼夜温差大,冷空气刺激会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皮肤的营养供应和新陈代谢受到影响,进一步降低皮肤的抵抗力。此外,秋季洗澡水温过高、洗澡频率增加、使用碱性强的沐浴产品等习惯,会过度清洁皮肤表面的油脂,破坏皮肤屏障,加剧皮肤干燥和炎症。
科学预防:从源头降低秋季发病风险
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而言,秋季预防的核心在于保护皮肤屏障、减少过敏原接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做好皮肤保湿,强化屏障功能:这是预防的关键步骤。建议选择温和、无香料、无酒精的医用保湿霜或乳液,每天早晚各涂抹一次,尤其在洗澡后 3 分钟内涂抹,此时皮肤水分尚未完全蒸发,能更好地锁住水分。对于皮肤特别干燥的部位(如小腿、肘部),可适当增加涂抹次数,或选择质地更厚重的软膏(如凡士林)。
减少过敏原接触,营造安全环境:外出时佩戴口罩、眼镜,避免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如早晨 10 点至下午 4 点)长时间户外活动;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洗脸、漱口,减少花粉残留。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使用除湿机或加湿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 50%-60%,避免尘螨和霉菌滋生;每周用 55℃以上的热水清洗床单、被套、枕套,定期暴晒被褥和毛绒玩具,减少尘螨数量。饮食上,记录 “食物日记”,若发现食用某种食物后皮炎加重,应及时避免,常见的高致敏食物包括海鲜、牛奶、鸡蛋、坚果、芒果等。
调整生活习惯,减少皮肤刺激:洗澡时水温控制在 37℃-40℃,避免过热的水烫伤皮肤;洗澡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避免过度搓揉;选择无皂基、弱酸性的沐浴产品,且每周使用不超过 2-3 次,避免过度清洁。穿着上,选择纯棉、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化纤、羊毛等材质直接接触皮肤,减少摩擦刺激;衣物清洗时使用无香料、无荧光剂的洗衣液,清洗后彻底漂洗干净,避免洗涤剂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