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童康儿童医院刘士东:如何提前发现孩子厌学?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孩子突然说不去上学,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晴天霹雳。怎样解开孩子的心结,让孩子重回学校?很多父母都在苦苦寻找答案。
首先,要知道,厌学是一个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表现为情绪低落或烦躁,学习效率低,注意力不集中,提出不想学习,但是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还是会走进课堂。等到厌学情绪加重,从心底产生对学校的抵触情绪,觉得上学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摆脱学校才觉得自由,后面就会发展为扰乱课堂、不守纪律,退学、休学,甚至离家出走。每个孩子厌学的原因都不同,也没有现成的特效药。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情绪,察觉情绪背后的原因。
厌学背后的本质原因
为什么孩子会发展为厌学?学习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其实孩子厌学只是表象,背后往往隐匿着各种原因,而原因背后还有更底层的问题存在。
厌学背后的原因和底层问题
原因1:孩子学不进去,底层问题:情绪问题、教学方式等问题
原因2:孩子学不会,底层问题: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问题
原因3:孩子缺乏动力,底层问题:自我意识、生涯规划等问题
原因4:孩子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底层问题:网络游戏、不良同伴等影响
原因5:孩子感觉学习没用,底层问题:社会不良影响
原因6:孩子不想/不敢去学校,底层问题: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问题
原因7:孩子和父母对着干,底层问题:家庭氛围、青春期叛逆等问题
原因8:孩子身心出现问题,底层问题:本身患有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
这些问题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找到这些原因和问题并对症解决,帮助孩子们悬崖勒马。
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
1、孩子上学前的异常表现
通常,孩子在准备上学时会有一套较为规律的流程,如按时起床、洗漱、整理书包等,并且情绪相对平稳或略带期待。然而,当厌学情绪开始萌芽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他们可能会赖床不起,对家长的催促置若罔闻,或者以各种借口拖延起床时间,如声称身体不舒服,如头疼、肚子疼等,但又没有明显的生理症状。在整理书包时,也会显得格外磨蹭,反复检查一些已经准备好的物品,或者在书包里翻来翻去,看似在忙碌,实则是在拖延出发去学校的时间。
甚至有的孩子会直接表达对上学的抗拒,比如哭闹着说不想去学校,当被问及原因时,却又难以清晰表述,只是一味地坚持不想上学。
2、孩子放学后的状态变化
正常情况下,孩子放学后可能会和同学结伴而行,交流当天学校里的趣事,或者带着些许兴奋的心情向家长分享在学校的经历,如课堂上有趣的实验、老师表扬了自己等。
但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他们往往会在放学后显得情绪低落、疲惫不堪。一回到家,可能就径直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不愿与家人交流。
在面对作业时,更是表现出极度的厌烦,不是坐在书桌前发呆,就是不停地摆弄文具,迟迟不肯动笔。即使开始写作业,也可能会频繁中断,如一会儿说要喝水,一会儿说要上厕所,或者被周围的事物轻易吸引注意力,如盯着窗外看很久,无法专注于作业内容。
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
1、老师对于孩子课堂表现的反馈
与孩子的任课老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孩子的表现。
如果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可能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比如经常走神,眼睛看向别处,对老师的提问毫无反应,或者在课堂上小动作不断,如玩手指、转笔、与邻座同学交头接耳等。
而且,这类孩子往往很少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如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点名回答,也可能回答得含糊不清或者干脆表示不知道。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讲解新的知识点和例题时,厌学的孩子可能完全没有在听,当老师提问相关问题时,他们只能茫然地看着老师。
2、孩子作业完成情况的端倪
作业是反映孩子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正常学习状态下的孩子会认真对待作业,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
而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其作业完成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作业的质量会明显下降,出现大量错误,包括一些原本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如计算错误、书写潦草、错别字增多等。而且,作业的完成效率也会降低,可能会花费很长时间才完成少量作业,甚至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更有甚者,会出现抄袭其他同学作业的现象,以应付老师的检查。比如,在语文作业中,原本能够写出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作文的孩子,在厌学情绪影响下,可能只是随便写几句凑数,或者直接照搬其他优秀作文中的段落。
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
1、孩子情绪波动的频率与强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情绪会有一定的起伏,但通常处于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然而,当厌学情绪滋生时,他们的情绪波动会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
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道难题解不出来,就会突然变得烦躁不安,摔书本、扔文具等。或者会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比如在考试前,厌学的孩子可能会连续几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
而在平时,他们也可能会经常陷入沮丧情绪中,对周围的一切都缺乏兴趣,总是唉声叹气。
2、孩子兴趣爱好的改变
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是他们情感和心理状态的一种外在体现。当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时,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蔓延到其他领域,导致他们对原本喜欢的兴趣爱好也失去热情。
例如,一个原本热爱绘画的孩子,可能会突然不再主动拿起画笔,对参加绘画兴趣班也变得漠不关心。或者一个喜欢运动的孩子,开始拒绝参加体育活动,即使是以前非常期待的足球比赛或篮球训练,现在也提不起兴趣。这种兴趣爱好的突然转变,可能是厌学情绪在作祟,因为孩子的精力和情绪被学习上的困扰所占据,无暇顾及其他。
及时觉察孩子的厌学情绪是防控厌学问题的重要基础。通过仔细观察孩子上学前、放学后的行为,关注其学习状态以及留意情绪变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家长能够尽早发现孩子厌学情绪的端倪,从而为后续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保障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学习。那么,身为家长,我们要如何帮助他们重拾对学习的兴趣呢?
孩子厌学,家长该怎么办?
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我院,想让医生好好劝导孩子去上学。实际上孩子厌学不仅仅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家庭、学校、心理认知等共同做出改变,孩子才能有所改变。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孩子仅有厌学情绪,我们需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理清厌学的原因,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做出改变;或者减轻孩子学习压力、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环境、改善家庭氛围等,给予孩子想要的理解和关怀,可能厌学就会好转。
如果孩子已经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请假,逃学旷课,或者休学在家,一般这种情况都是旧有模式长期作用的结果。
此时我们更需要灵活应对,注意积极拉近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同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是最有效的途径。
怎样营造一个“不易厌学”的环境?
行为主义认为能带来愉快体验的行为,人会倾向于多次重复,而不愉快的行为,人会倾向于拒绝和逃避。
能让孩子愉快学习的环境,需要父母悉心营造。
1、父母的问题,不让孩子介入
父母的婚姻冲突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彼此的抱怨、争吵会让孩子忧心忡忡。
想让孩子有安全感,安心学习,父母双方必须维系好感情,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如果是离异家庭,注意不在孩子面前攻击另一半,而是在孩子面前尊重、肯定对方。
同时让孩子明白父母离婚与他无关,父母不生活在一起,但是依然爱着他,他并不比别人少什么。
若能做到尽量不改变孩子生活、学习、成长的环境,节假日一起陪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减少父母离异的影响。
2、注意和孩子沟通表达的方式
我们和孩子沟通时,记住一个原则:理解孩子在先,讲道理在后。可能你面对孩子说不想上学想要立刻反驳或者发脾气,先冷静一下,听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尽量用平静而坚定的态度和语气,清晰地向孩子传递自己的意思,而不要夹杂过多的抱怨、人身攻击和焦虑。需换位思考,当我们自己的想法常常被否定,就不愿意沟通了,人与人心的连接一定是基于理解。曾有一个女孩哭着对咨询师说,道理我都懂,我只想听一句话,就是妈妈告诉我“她愿意相信我、支持我”,这一句话就够了
3、培养孩子面对逆境的能力
许多厌学的孩子有一个特点:面对自己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困境时,第一反应是逃避,到网络世界中麻痹自己,或者干脆情绪崩溃,成为一个“抑郁”或“焦虑”的病人。培养孩子挫折抵抗的能力,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自己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有能力去克服,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另外,培养中注意多鼓励、肯定,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资源,几门功课做不好,但是运动方面很好,总有自身的优势。让孩子明白遇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没有过不去的难关,这样也会避免孩子走极端。
4、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一定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想要实现这些目标是需要上大学,还是初中就可以?可以和孩子探讨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什么,如何更好的达成?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观察是否在哪一方面有一定天赋,有条件可以带孩子去体验一下与他们感兴趣的事相关的职业环境。比如,当想要当职业电竞选手的孩子在参与训练营培训后,发现这一行需要极度刻苦和天赋后,还是选择先回去上学,和孩子一起探索更多可能性,更利于成长。
孩子厌学是一个表象,背后是家庭、学校、社会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孩子不该成为被苛责的对象。家长坚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帮助他们解决当下的困扰,孩子才能重获温暖与力量,健康地成长!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