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痒”扰,如何应对?济南中研皮肤科医生教你科学预防与护理
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气温骤降,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各类皮肤病进入高发期。不少人会出现皮肤瘙痒、脱屑、红肿甚至皲裂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那么,哪些皮肤病容易在秋冬发作?如何有效预防和护理?
秋冬皮肤病高发原因
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气候因素(外部直接诱因)
空气干燥,湿度低: 秋冬季节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显著减少,变得非常干燥。这会直接导致皮肤表面的水分加速蒸发,破坏皮肤的天然皮脂膜,使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锁水能力下降。
气温骤降,温差大: 寒冷的室外气温与温暖的室内环境(如暖气、空调房)形成巨大温差。这种频繁的冷热交替会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扩张,加重皮肤负担,容易引发或加重敏感、潮红等问题。
大风天气: 秋冬大风会加剧皮肤水分的流失,并可能携带灰尘、污染物等刺激物,直接物理性损伤和刺激皮肤。
2. 人体生理反应(内部根本原因)
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 人体为了减少热量散失,皮肤的皮脂腺和汗腺分泌会自动减少。皮脂和汗液混合形成的皮脂膜是保护皮肤屏障的关键,其分泌减少使得皮肤天然的保护层变薄,更容易干燥、瘙痒。
新陈代谢减缓: 寒冷天气下,人体的整体新陈代谢速度会变慢,皮肤细胞的更替周期延长,这也不利于皮肤屏障的修复。
3. 生活习惯改变(加剧因素)
过热的水洗澡/洗脸: 天气变冷,人们更喜欢用热水洗澡、洗脸。过热的水会洗去皮肤表面更多的油脂,破坏皮脂膜,加剧皮肤干燥和瘙痒。
过度清洁: 使用清洁力过强的沐浴露、肥皂,或者频繁洗澡,都会进一步剥离皮肤宝贵的油脂。
不当的衣物穿着: 为了保暖,人们会穿上羊毛、化纤等材质的衣物。这些材质可能直接摩擦、刺激皮肤,或者不透气导致汗液积聚,引发瘙痒或接触性皮炎。
饮食变化: 秋冬人们倾向于摄入更多辛辣、燥热的食物(如火锅、烧烤)来御寒,以及减少饮水,这些都可能从内部影响皮肤状态。
室内暖气: 暖气、电热毯等取暖设备会使室内空气更加干燥,如同一个“抽湿机”,持续带走皮肤水分。
秋冬高发的常见皮肤病
基于以上原因,以下皮肤病在秋冬尤其常见:
皮肤瘙痒症(冬季瘙痒症): 这是最典型的表现,特点是皮肤外观可能正常,但浑身感到干燥、脱屑和剧烈瘙痒,尤其是小腿、手臂和背部。
湿疹/特应性皮炎加重: 皮肤屏障本就脆弱的患者,在干燥环境下症状会明显加重,出现更严重的干燥、红斑、渗液和瘙痒。
银屑病(牛皮癣): 很多银屑病患者病情在秋冬加重或复发,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抑制病情的作用,秋冬日晒减少,加之皮肤干燥,容易诱发。
乏脂性皮炎: 与皮肤干燥直接相关,表现为皮肤出现碎瓷样的细微裂纹,伴随红斑和瘙痒。
手足皲裂: 手脚部位油脂分泌少,秋冬更容易失去弹性,出现干燥、粗糙、脱皮,严重时形成裂口,伴有疼痛。
冻疮: 寒冷导致肢体末端血液循环不良,从而引发红肿、瘙痒的斑块
以下是一些预防秋冬皮肤病复发的方法:
皮肤护理方面
做好保湿:由于秋冬季节空气干燥,皮肤水分流失加快,需每日多次使用温和、无香料的保湿产品。比如含有甘油、透明质酸等成分的润肤霜,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锁住水分,防止皮肤干燥、脱屑。洗澡后应尽快涂抹保湿产品,此时皮肤吸收效果较好。
适度清洁:避免过度洗澡,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以37 - 40℃为宜),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 - 15分钟。尽量选择温和的沐浴产品,减少使用强力清洁或去脂力过强的肥皂,以免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
生活习惯方面
注意保暖:寒冷的天气可能会使一些皮肤病加重,如寒冷性荨麻疹等。外出时要根据气温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暴露部位,如脸部、手部、耳部等,可佩戴帽子、围巾、手套等进行防护。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睡眠7 - 9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皮肤的自我修复,增强身体免疫力,对预防皮肤病复发有积极作用。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改善皮肤的营养供应,减少皮肤病的发生风险。
饮食方面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胡萝卜、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橙子、苹果、猕猴桃等),补充维生素A、C、E等,对皮肤健康有益。同时,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
避免刺激性食物:减少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酒精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皮肤,加重皮肤炎症反应,增加皮肤病复发的几率。
环境方面
调节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将室内空气湿度保持在40% - 60%左右,可缓解皮肤干燥不适,减少因空气干燥引发的皮肤病问题。
注意环境清洁:定期打扫房间,保持室内清洁,减少灰尘、螨虫等过敏原的滋生,降低过敏引发皮肤病的风险。
秋冬皮肤问题重在“防大于治”,通过科学养护、温和护理,可有效减少不适,保持肌肤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