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荨麻疹总反复?济南中研医生4招帮你避开“痒”惑,安稳度秋
一到秋天,不少人就被荨麻疹缠上——皮肤突然冒出风团、红斑,痒得抓心挠肝,越抓越肿,还可能反复好几天。其实,秋季荨麻疹多和季节特有的过敏原、环境变化有关,找对原因、做好防护就能有效缓解。
荨麻疹的核心症状是皮肤出现风团(俗称“风疙瘩”)并伴随剧烈瘙痒,具体表现可分为典型症状和特殊伴随症状,发作时多突然出现、消退较快:
典型症状(最常见)
1. 风团:皮肤表面突然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隆起斑块,颜色可能是淡红色、肤色或苍白色,摸起来质地偏软,边界清晰。风团通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自行消退,消退后皮肤不会留下痕迹(如色素沉着、疤痕),但可能反复出现。
2. 瘙痒:风团出现时几乎都会伴随瘙痒,程度从轻微发痒到剧烈搔抓不等,夜间或温度升高时可能加重,抓挠可能导致风团变大、增多,形成连片状。
可能伴随的其他症状
血管性水肿:部分患者除了风团,还会在眼睑、口唇、舌头、咽喉或四肢末端出现肿胀,按压时不疼,可能伴随轻微麻木感。若咽喉或气道肿胀,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属于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
全身症状:少数严重患者可能出现全身反应,如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发热。若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及时就诊。
荨麻疹症状发作时间因人而异,有的仅发作几分钟到几小时(急性荨麻疹),有的则会反复超过6周(慢性荨麻疹)。一旦出现症状,尤其是伴随呼吸困难、咽喉肿胀等情况,需尽快就医处理,避免延误。
秋天为啥容易“招”荨麻疹?
秋天荨麻疹高发主要与秋季的环境特点、人体生理变化等因素有关,以下是详细分析:
1、环境因素
过敏原增多:秋季是许多植物的授粉季节,空气中会漂浮大量的花粉,如蒿草、豚草等花粉,这些花粉是常见的过敏原,容易被人体吸入或接触到皮肤,从而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此外,随着气温下降,人们会使用毛毯、棉被等床上用品,这些物品可能滋生尘螨,尘螨也是重要的过敏原之一。而且秋季雨水减少,空气干燥,落叶等有机物容易滋生霉菌,霉菌孢子在空气中飘散,也可能诱发荨麻疹。
气温变化大:秋天昼夜温差明显增大,早晚气温较低,中午气温相对较高。人体皮肤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较大的温度变化,皮肤的血管会出现收缩和扩张的不稳定状态,这可能会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导致皮肤的敏感性增加,进而诱发荨麻疹。比如,早上出门时气温较低,皮肤血管收缩,中午气温升高,皮肤血管又开始扩张,这种频繁的变化容易使皮肤出现应激反应。
空气干燥:秋季空气湿度降低,皮肤水分流失加快,导致皮肤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会使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过敏原和刺激物的侵袭,从而增加了患荨麻疹的风险。同时,皮肤干燥还会引起瘙痒感,人们搔抓皮肤可能会进一步损伤皮肤,诱发或加重荨麻疹。
2、人体因素
免疫力下降:经过炎热的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身体的免疫力可能会有所下降。进入秋季后,人体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季节的变化和调整自身的生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能相对较弱,不能有效地抵御外界过敏原的入侵,从而容易引发荨麻疹。
饮食结构改变:秋季有许多新鲜的食物上市,如海鲜、芒果、柿子等。有些人可能会在秋季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而其中一些食物可能是过敏原,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食用后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此外,秋季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来保暖,这些食物也可能刺激皮肤,诱发荨麻疹。
建议在秋季要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皮肤受到冷热刺激。保持皮肤的清洁和湿润,使用温和的护肤品。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如果出现荨麻疹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4个实用方法,快速缓解+预防
避开过敏原,减少“触发”:如果知道自己对花粉过敏,出门戴口罩、眼镜,回家后及时换衣服、洗脸;不确定过敏原的话,近期少吃海鲜、芒果等易致敏食物,记录饮食和症状,帮自己排查。
做好保暖,减少温差刺激:早晚出门穿薄外套,别突然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室外;洗澡时水温别太高(37℃左右最好),避免用强碱性香皂,洗完及时涂温和的身体乳,保持皮肤滋润。
痒时别乱抓,正确止痒:抓挠会让皮肤释放更多“致痒物质”,越抓越肿。痒的时候可以用凉毛巾或冰袋(隔着毛巾)轻敷,每次10-15分钟;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很管用。
及时用药,别硬扛:如果风团反复出现、痒得影响生活,别拖延,及时去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通常会开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按医嘱吃能快速控制症状,注意别自行加量或停药。
秋季荨麻疹虽然恼人,但只要找对原因、做好防护,就能大大减少发作。做好皮肤保湿、避开过敏原、及时就医,就能安稳度过这个秋天,远离“痒”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