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银屑病易复发?济南中研医生做好5点,帮你度过“高危期”

2025-08-25 13:25:3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入秋后,气温骤降、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变大,不少银屑病患者会发现:原本稳定的皮损开始发红、脱屑,甚至出现新的红疹,瘙痒感也明显加重。秋季之所以成为银屑病的“复发高峰季”,核心与“气候刺激、免疫波动、生活习惯改变”三大因素相关,掌握科学应对方法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银屑病复发的核心症状是原有皮损加重或新出现典型皮损,常伴随皮肤不适,具体可从以下3类表现快速识别:

  1. 皮肤皮损典型表现(最核心症状)

  新皮损出现:在躯干、四肢、头皮等部位,新长出边界清晰的红色丘疹或斑块,初期可能如米粒、黄豆大小,逐渐扩大或融合成片状。

  原有皮损变化:已稳定的旧皮损(如之前消退后留下的淡色斑)重新发红、增厚,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后,会露出淡红色、光滑的“薄膜”,再刮薄膜可能出现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医学上称“点状出血征”)。

  特殊部位皮损:头皮处可能出现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鳞屑与头发粘连,形成“束状发”(头发呈束状分布,不分散);指甲可能变厚、浑浊,出现点状凹陷(像顶针一样)或甲板与甲床分离。

银屑病

  2. 伴随的皮肤不适症状

  瘙痒感:复发时皮损处常伴随不同程度的瘙痒,轻微时可忍受,严重时会让人忍不住抓挠,甚至抓破皮引发感染,形成脓疱或结痂。

  干燥、脱屑加重:尤其在秋冬干燥季节,复发时皮肤干燥更明显,鳞屑脱落增多,可能出现皮肤紧绷、干裂(常见于手肘、膝盖等关节部位),甚至伴随轻微疼痛。

  3. 可能伴随的全身/其他症状(少数情况)

  部分患者复发时可能伴随轻微关节不适,如关节酸痛、肿胀(需警惕关节病型银屑病,需及时就医排查);

  若皮损面积大或炎症重,可能出现皮肤发红、灼热,甚至伴随低热、乏力等全身轻微炎症反应。

  一旦发现以上症状(尤其是新皮损出现或旧皮损明显加重),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调整用药,防止病情进一步扩散。

  秋季为啥是银屑病的“复发高危期”?

  1. 气候与环境刺激(最常见诱因)

  干燥低温: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气温骤降,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导致本就脆弱的皮肤屏障(银屑病患者角质层异常)进一步受损,引发干燥、脱屑,刺激炎症复发。

  日照减少:秋季日照时间缩短,人体通过阳光合成的维生素D不足,而维生素D对调节免疫、抑制皮肤细胞过度增殖至关重要,缺乏时易诱发病情反复。

  温差与污染:昼夜温差大易导致感冒,空气污染中的颗粒物会直接刺激皮肤,两者均可能间接加重免疫炎症,诱发复发。

  2. 感染因素(重要“导火索”)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尤其是链球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诱因。感染会激活身体免疫系统,引发“免疫过度反应”,进而攻击皮肤细胞,导致皮损发红、扩散。

  皮肤局部感染:因瘙痒抓挠导致皮肤破损,或接触细菌、真菌,引发局部感染,也会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皮损。

  3. 生活习惯“踩雷”

  饮食刺激:长期吃辛辣食物(辣椒、花椒)、温补食材(羊肉、狗肉)、海鲜(虾、蟹),或饮酒、喝浓茶,可能刺激身体炎症反应,诱发复发。

  作息紊乱:熬夜、睡眠不足会升高“压力激素”皮质醇,打乱免疫系统平衡,降低皮肤修复能力,增加复发风险。

  皮肤护理不当:频繁用热水烫洗、使用含酒精/酸类的刺激性护肤品,或过度搓澡损伤皮肤屏障,都会直接诱发皮损加重。

  4. 精神与身体状态波动

  情绪压力:长期焦虑、紧张、抑郁,或突然遭遇重大精神刺激(如工作压力、家庭变故),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影响免疫功能,诱发银屑病复发。

  身体劳累与疾病:过度劳累、熬夜加班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或患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基础病,会间接影响免疫稳态,增加复发概率。

  5个关键应对法,降低秋季复发风险

  1. 皮肤护理:重点做好“保湿+温和清洁”,修复屏障

  清洁别过度:用37℃左右的温水洗澡(水温过高会加重皮肤干燥和瘙痒),选择无香精、无皂基的温和沐浴露,每周洗2-3次即可,避免频繁搓澡(会损伤皮损)。

  保湿要及时:洗澡后3分钟内(皮肤还微湿时),厚涂含神经酰胺、凡士林、尿素的医用保湿霜/乳,重点涂抹皮损处和干燥部位(如小腿、手肘),每天可涂2-3次,保持皮肤滋润,减少脱屑和瘙痒。

  避开刺激:不贴身穿化纤、羊毛材质的衣服,选纯棉衣物(减少摩擦皮损);避免使用含酒精、酸类的护肤品,防止加重皮肤敏感。

  2. 预防感染:挡住“复发导火索”

  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及时添衣,尤其做好颈部、背部、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引发感冒、咽炎、扁桃体炎(若反复发炎,需及时就医干预)。

  做好防护: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如地铁、商场)时戴口罩,勤洗手,减少接触细菌、病毒的机会;若出现咽痛、咳嗽等感染症状,尽早用药控制,避免拖延诱发病情。

  3. 补充光照:科学“晒”走炎症

  选对时间晒太阳:每天上午9-10点、下午4-5点(紫外线相对温和时),暴露皮损部位(如手臂、腿部)晒15-20分钟(注意避开面部),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

  注意防晒:若日晒时间超过30分钟,或皮损处有破损,需涂温和的物理防晒霜(如含氧化锌成分),避免晒伤加重炎症。

  4. 调整饮食:少吃“发物”,多补“修护营养素”

  避开高刺激食物:少吃辛辣(辣椒、花椒)、温补(羊肉、狗肉)、海鲜(虾、蟹)类食物,以及酒精、浓茶、咖啡,这些可能加重皮肤炎症和瘙痒。

  多吃“抗炎保湿”食材:

  补水分:多喝温水、淡茶,吃梨、银耳、冬瓜等补水食材,缓解皮肤干燥;

  补蛋白:适量吃鸡蛋、牛奶、瘦肉、豆制品,帮助修复皮肤组织;

  补维生素:吃西兰花、菠菜、橙子、猕猴桃等,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辅助调节免疫。

  5. 稳住状态:情绪+作息双管齐下

  别焦虑,规律作息:熬夜会升高“压力激素”皮质醇,加重免疫紊乱,每天尽量23点前睡,保证7-8小时睡眠;若因瘙痒、担心病情失眠,可睡前用温水泡脚、听轻音乐,帮助放松入睡。

  适度运动,释放压力: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每周运动3-4次,每次30分钟,既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免疫,又能缓解焦虑情绪(注意运动后及时洗澡、涂保湿霜,避免汗液刺激皮损)。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