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南郊医院相马宁教授解读肠道菌群:人体不可或缺的消化器官
提到大肠,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它“制造粪便”的功能。但鲜为人知的是,在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的过程中,一场由肠道细菌主导的“特殊消化”正在悄然进行——它们不依赖人体细胞分泌的消化酶,却能对食物成分进行深度加工,为健康提供多重支持。长期坐诊济南南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日籍消化道专家相马宁教授,他常说道:“肠道菌群可看作与心肺脑肝等脏器一样,是人体又一个有形又似无形的特殊器官,其代谢活动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
举例说明,这场“特殊消化” 的核心,是肠道细菌对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分解。它们通过代谢将膳食纤维转化为单糖,作为自身活动的能量来源;更关键的是,过程中会产生酪酸等短链脂肪酸(碳原子数 2~4)。这些物质堪称大肠细胞的 “能量宝库”,不仅为肠黏膜分泌黏液、吸收水分等基础功能提供动力,还能增强肠细胞间的连接,强化肠道屏障,有效抵御病原体入侵。
肠道细菌的“加工能力” 远不止于此。它们能将沙拉油中的亚油酸、油酸等长链脂肪酸转化为更易利用的形式;将维生素等微量成分转化为便于人体吸收的状态;甚至会分解并吸附嘌呤体等需要控制摄入的物质,减少其被人体吸收的量。即便小肠内的细菌数量仅为大肠的 0.1%,整个肠道的营养素消化与吸收,几乎都离不开肠道菌群的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肠内容物逐渐失去水分、最终形成粪便的过程中,粪便固体成分中约 30% 为肠道细菌。此外,肠道细菌生成的多种活性物质还能作为信号分子,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堪称肠道健康的 “隐形守护者”。
相马宁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强调,要维持这种“消化平衡”,科学调理肠道菌群至关重要。第一种方法是饮食调节: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等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的食物,为有益菌提供“养料”;适量摄入发酵食品(如酸奶、纳豆),直接补充乳酸菌等有益菌群,帮助其在肠道内占据优势。第二种方法是生活方式管理: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破坏肠道菌群稳态;减少滥用抗生素,防止其无差别杀灭有益菌;适度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为菌群营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在济南南郊医院消化中心,相马宁教授团队通过精准的肠道菌群检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正如他所言,肠道菌群的共生平衡,是人体消化吸收、免疫调节的重要基础。只有理解这些“隐形消化工”的作用,并用科学方法呵护它们,才能让肠道真正成为健康的“能量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