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皮炎高发,济南中研医生提醒:预防皮炎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高温、暴晒、汗水……夏日的“热情”不仅让人倍感燥热,也成了皮肤问题的“催化剂”。每到这个季节,医院皮肤科里因“夏季皮炎”就诊的患者就会明显增多。这种专属于夏天的皮肤困扰,到底是什么来头?又该如何防治?
夏季皮炎高发,主要与夏季特有的环境、气候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具体原因如下:
高温高湿,汗液刺激
夏季气温高,人体出汗量大,汗液中含有的盐分、尿素、乳酸等成分,若长时间停留在皮肤表面(尤其衣物不透气时),会持续刺激皮肤,破坏皮肤屏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红斑、瘙痒。
高湿度环境下,汗液难以蒸发,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更易滋生细菌,加重皮肤刺激。
紫外线暴晒损伤
夏季紫外线强度大,长时间暴晒会破坏皮肤角质层,导致皮肤敏感、屏障功能下降,不仅易引发晒伤,还可能诱发或加重皮炎,出现红斑、脱皮、瘙痒等症状。
衣物材质与摩擦
化纤、紧身衣物透气性差,会阻碍汗液蒸发,且与皮肤摩擦时易刺激皮肤;此外,衣物上的染料、残留洗涤剂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诱发皮炎。
洁不当或过度
出汗后频繁用热水烫洗、使用强力清洁产品(如皂基沐浴露)或搓澡巾过度搓擦,会洗掉皮肤表面的天然保护油脂,破坏屏障功能,使皮肤更敏感,易受外界刺激引发炎症。
蚊虫叮咬与微生物感染
夏季蚊虫活跃,叮咬后释放的唾液会引发过敏反应,出现丘疹、瘙痒;同时,高温潮湿环境利于真菌、细菌繁殖,若皮肤有微小破损,易引发感染(如体癣、毛囊炎),表现为炎症性皮疹和瘙痒。
过敏原接触增多
夏季花粉、柳絮等过敏原浓度高,部分人接触后会引发过敏反应;此外,新换的护肤品、防晒霜、驱蚊液等,也可能因成分刺激或过敏导致皮炎。
这些因素相互叠加,使得皮肤在夏季更易处于“脆弱状态”,从而导致皮炎高发。做好防晒、保持皮肤干爽、选择透气衣物等,能有效减少发病风险。
防治夏季皮炎,避开这几个“坑”
很多人出现皮肤不适后,会凭经验自行处理,却可能走进误区:
“越痒越洗,越洗越勤”:有人觉得皮炎是“脏”出来的,一天洗好几次澡,甚至用热水烫洗。其实过度清洁会洗掉皮肤表面的保护油脂,让屏障更脆弱;热水虽能暂时止痒,却会加重炎症反应。
“抓挠一时爽,后续麻烦多”:搔抓会直接损伤皮肤,不仅让瘙痒变本加厉,还可能让细菌趁虚而入,导致感染扩散。
“随便涂药膏,不管对症否”:激素类药膏虽能快速止痒,但滥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而真菌引起的感染若用了激素,反而会加重病情。
预防夏季皮炎,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偏中性的沐浴产品,避免过度清洁。夏季每日洗澡1 - 2次即可,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7℃左右,洗澡时间不宜过长,5 - 10分钟为宜。
浴后趁皮肤还未完全干燥,及时涂抹保湿护肤品,锁住皮肤水分,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日常穿着
选择宽松、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化纤衣物。棉质衣物吸汗性强,能让皮肤保持干爽,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衣物要勤洗勤换,尤其是出汗后应及时更换衣物,防止细菌滋生。
生活环境
室内环境保持凉爽、通风,可使用空调、风扇等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空调温度设置在26℃左右较为适宜,同时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40% - 60% 。
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如高温车间、闷热的室内等。如果无法避免,应尽量缩短停留时间,并及时补充水分和更换衣物。
防晒措施
夏季阳光强烈,紫外线辐射大,外出时要做好防晒工作。可涂抹防晒霜、戴帽子、打遮阳伞、穿防晒衣等,避免皮肤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外出。
饮食调节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苦瓜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水分,有助于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减少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酒精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皮肤,加重皮肤的不适。
另外,要尽量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更换床单、被罩等床上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