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一大片 越抓越痒 济南中研皮肤医生提醒及时防治
近日,随着气温的不断攀升,各大医院皮肤科迎来就诊高峰,其中荨麻疹患者数量显著增加。专家提醒,夏季是荨麻疹的高发期,市民需加强防范意识,及时就医治疗。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以下是症状表现
风团:这是荨麻疹最主要的症状,皮肤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颜色可为白色、红色或肤色,风团边界清晰,周围常有红晕。
瘙痒:风团出现的同时,通常伴有剧烈瘙痒,让人忍不住搔抓。
消退特点:风团一般在数小时内可自行消退,消退后皮肤恢复正常,不留痕迹,但容易反复发作。
荨麻疹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类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类型
按病程分类
急性荨麻疹:起病急,皮肤突然出现风团,伴有剧烈瘙痒,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自行消退,一般发作时间小于6周。常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
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病情时轻时重,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全身症状一般较轻。
按病因或临床表现分类
胆碱能性荨麻疹:多在运动、受热、情绪激动或进食热饮后发作,风团较小,直径2 - 4mm,周围有红晕,常伴有瘙痒、刺痛或烧灼感,可伴有头痛、流泪、流涎等症状。
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于日光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暴露部位出现红斑、风团,伴有瘙痒,在阴凉处停留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退。
寒冷性荨麻疹:可分为家族性和获得性两种。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在出生后不久或早年发病,终身反复发疹。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常于暴露于冷空气或接触冷水后,在数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和红斑,严重者可出现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等症状。
压力性荨麻疹:皮肤在受到压力刺激后数小时,受压部位出现局部肿胀,可伴有疼痛、瘙痒或麻木感,持续8 - 72小时,常见于行走后的足底、久坐后的臀部等部位。
人工性荨麻疹:又称皮肤划痕症,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有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
荨麻疹的病因较为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饮食因素:许多食物都可能成为诱发荨麻疹的原因。常见的如海鲜类,像鱼虾、蟹贝等;奶制品中的牛奶;蛋类食品;还有草莓、可可、番茄等蔬果。此外,某些食物添加剂,如水杨酸盐、柠檬黄、安息香酸盐、亚硫酸盐等也可能引发过敏,导致荨麻疹。例如,有些人食用海鲜后,数小时内就可能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
疾病因素:各种感染都有可能诱发荨麻疹。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等;真菌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都可能是诱因。另外,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也可能与荨麻疹的发病相关。
药物因素:不少药物会引发过敏反应,进而导致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药物中的致敏原或其代谢产物进入人体后,激发免疫系统产生过敏反应。例如,有人在使用青霉素后,可能很快出现皮肤风团、瘙痒等症状。
环境因素:吸入物: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吸入物可能诱发荨麻疹。比如在花粉传播的季节,一些过敏体质的人接触后,容易出现皮肤症状。
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也可导致发病。例如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在接触冷空气或冷水后,皮肤会出现风团;而日光性荨麻疹患者,皮肤暴露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病。
预防荨麻疹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
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如海鲜、牛奶、鸡蛋等,以及可能含过敏原的加工食品。
多吃新鲜蔬果,保持饮食均衡,增强身体免疫力。
减少接触过敏原
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在花粉传播的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关闭门窗。定期清洁家居,使用除螨仪等减少尘螨滋生。
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某些化妆品、洗涤剂、化学纤维等,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日用品和衣物。
注意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洁和使用过热的水洗澡,以免破坏皮肤屏障。
预防感染
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感冒,预防各种病毒、细菌感染。勤洗手,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管理情绪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可能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如果已经患有荨麻疹,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服药,避免搔抓皮肤,以免引起感染,同时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