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和消炎药,你分得清吗?
鲁网5月13日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使用一种药物,它们被称为“消炎药”。在感冒的时候,发烧的时候,牙痛的时候等等,总会有人提醒大家,吃点“消炎药”吧,好得快。随着大家对药物的认知越来越深入,药物监管的不断改进,以及合理使用药物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常说的“消炎药”是多种药物的统称,它既包含消炎药,也包括抗生素以及一些中成药。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只知道,消炎药和抗生素是两种不同药物,但是并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区别在哪里,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抗生素和消炎药的区别吧!
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 朱琳
抗生素和消炎药作用机制不同
1、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或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等方式发挥作用。抗生素对细菌有选择性杀灭作用,对病毒、真菌等其他病原体无效。
2、消炎药是一类用于减轻炎症症状的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糖皮质激素等。消炎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中的关键分子,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从而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肿胀和发热等症状。
适应症不同
1、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各种疾病,如肺炎、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等。然而,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抗生素失去作用。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遵医嘱,按剂量、按疗程使用。
2、消炎药可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如关节炎、痛风、牙周炎等。然而,长期使用消炎药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反应、肝脏损伤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消炎药时,也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药物剂量和疗程。
药物种类不同
1、抗生素主要包括
(1)β-内酰胺类:这是最大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常见的药物有青霉素G、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则包括头孢拉定、头孢呋辛等。此外,还有非典型β-内酰胺类,如美罗培南、氨曲南等。
(2)大环内酯类: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代表药物有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3)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4)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
(5) 氯霉素类:如氯霉素。
(6)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2、消炎药主要包括
(1)类固醇类(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
(2)非甾体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吲哚美辛(吲哚美辛)、布洛芬(芬必得)、双氯芬酸钠等。
使用方法不同
抗生素: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局部涂抹等不同途径使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并严格按照药物说明的剂量和疗程进行。
消炎药:常以口服药物或外用药物的形式使用。具体使用方法和剂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进行。
副作用不同
抗生素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耐药性、肠道菌群失调等,而消炎药的副作用则可能包括胃肠道反应、肝脏损伤等。
对于消炎药和抗生素的应用,除了以上的不同之外,在日常用药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用药总比不用好?
无论是抗生素还是消炎药,只有对症治疗才有效果。若随意使用或滥用抗生素和消炎药,会对体内健康菌群造成损害,进而影响机体免疫力,导致病程的延长。甚至有可能引发“超级细菌”的出现,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误区二:药品越贵,效果越好?
药越贵不等于疗效好、副作用小。药品的价格其实比较复杂,与竞争、国家政策等市场环境相关,与药品研发、原料、制造等成本有关,但与疗效没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创新药比较贵,老药相对便宜,所以药要合适才是最好的,
误区三:吃药越多,好得越快?
超剂量吃药对身体其实是有害的,服药剂量是经过无数临床试验摸索出来的,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是药三分毒,千万别乱吃。
误区四:使用激素会长胖?
在选择类固醇类消炎药时,很多人会考虑体型的改变。临床上激素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抗感染、抗过敏、治癌症的等等,有的激素确实会引起肥胖,如长期用糖皮质激素引起向心性肥胖等,但在停药后自行消失。
误区五:输液,好得快?
喉咙发炎、咳嗽、头昏昏沉沉的情况下去输液就意味着好得快吗?输液有点是起效快,但是副作用也大。输液是所有给药途径中不良反应最多、最严重的一种。世界卫生组织倡议的用药原则是: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
误区六:联合用药更有效?
在一般情况下,抗生素和消炎药不需要同时使用。因为抗生素本身就有消炎作用,可以消除由敏感细菌引起的各种炎性病变。在细菌感染被抗生素杀灭后,炎症也会随之消退。因此,对于一般的细菌感染,只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即可。如果患者存在多种适应证,且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后认为有必要联合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药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联合用药。这种情况下,消炎药的使用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并且需要确保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抗生素和消炎药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疾病症状,但它们的作用机制、适应症、药物种类和副作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明确药物的作用和适用范围,避免滥用和误用。同时,也要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正确认知、合理使用药物,保护自己。(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