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话清明,济南南郊医院中医养生话健康
鲁网4月2日讯 清明节气刚好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因此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
济南南郊医院中医科与大家聊聊清明节时期的养生话题。
中医认为,春与肝相应,立春之后,人体肝气渐盛,在清明之际到达最旺,如若肝气升发太过或者郁滞不畅,就会造成脏腑功能失常,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所以清明时节要特别注意“养肝”,平肝气,养肝血,才能使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
调理阴阳保平衡
清明时节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自然界的阳气出地一半,阴气入地一半。一半阳气从地下升到地上,一半阴气从天入地,阴阳之气相交,寒热交争,天气变化频繁,忽冷忽热,容易使人阴阳失和。
正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下雨的时候温度降低,转晴后温度又会大幅上升,就在这一冷一热之间,人体的自身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这时一旦遭遇病毒侵袭,很容易感冒。此时,养生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尤其应注意下肢及脚部的保暖,穿衣以下厚上薄为宜。“勿极寒,勿太热”,最好能够微微汗出,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
养好心肺健脾胃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春天肝阳上亢,酸性食物会导致肝气过盛、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忌酸。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
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清明气旺,肝气会影响到脾胃肺的功能,容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注重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忌过于酸涩,宜清淡可口,尤忌油腻生冷。
起居如常动阳气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 此谓发陈,天地倶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摄生之道也。”
古人不仅对这一问题认识水平很高,还告诉了人们切实可行的春节养生方法,早睡早起孕育阳气,缓缓散步运动阳气,宽松形体升发阳气。至于“勿杀、勿夺、勿罚”之说,实际是提醒人们要时时积累养育阳气的意思。
清明时节的养生首先要保证睡眠,经常熬夜、睡眠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对肝脏的损害极为严重。熬夜的人第二天容易出现双目红赤,这就是肝火上升的表现,长此以往,必然伤肝,需要及时调整作息时间。
通达乐观戒伤悲
人体内的肝气随着春季的日渐深远而感觉愈加旺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高峰。中医强调旺木伤金、伤土,如果肝气过旺,就会对心肺及脾胃产生不良影响,会造成循环系统功能素乱,不仅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而且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清明扫墓难免悲伤落泪,在缅怀先贤和故去亲友时,触景伤情,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但要注意,既当抒发哀思,又当有所节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亦曾记载:“思伤脾,忧伤肺”,要避免此类过度的情志变化。因此,舒缓心理压力尤为必要。(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