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左,怜在右——新生儿室的“美丽妈妈”

2018-07-30 10:2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29日讯 28日一大早,一番严格的“装扮之后”,小编跟随李云英护士长走进了新生儿病房。

  初次进来,我仿佛走进了童话故事中“七个小矮人”的家中,每张床都小小的,小小的温箱躺着一个个“小小的人儿”,床旁的监护仪小小的,呼吸机小小的,各种连接管路都小小的。

  整理台上放着一个小小的称重器,护士长李云英用标准的济南腔说那是用来“去皮儿”的。她们会把宝宝的尿不湿放在小秤上称取去皮后获得宝宝排泄物的量。(准确记录每个宝宝24小时的出入量是每天要做的工作,在应用药物时将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新生儿室内的多数工作都是琐碎而细致。

  每个床位有一个特制的小婴儿床、温箱,床身侧面的操控界面上清楚的显示着温箱内的温湿度。对这些刚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这里就是他们的“安全岛”。吃喝拉撒,一应治疗全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内由一个个“陌生妈妈”完成。

  完成交接班后,换床单,试体温、换尿布、称体重、配奶、喂奶、更换血氧探头、测血糖、喂药、填写各种登记本,一项项细致的护理操作,伴随着一遍遍的喷手、洗手。

  不要小瞧这个“小动作”,手消毒可是预防交叉感染的最有力的措施。这里住着的许多都是早产儿、黄疸、低出生体重儿或窒息患儿,严格而正确的手消毒一直是新生儿室工作的“硬标准”!

  小编静静地感受着,看着镜头下一张张年轻面孔,大大的口罩挡住了她们年轻美丽的面孔,只漏出一双双含笑的眼睛,温柔地注视着眼前的宝宝。

  “迷你”宝宝的故事

  这是一例孕31周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430g,经历生理性体重下降后曾一度降到955g,照片上小婴儿的头还没有一个瘦弱的小姑娘的拳头大,生后无自主呼吸,需应用有创呼吸机维持呼吸,不能吸吮吃奶,要在PICC置管后行胃肠外营养。

  在新生儿科医生护士不离不弃、不眠不休的看护照顾下,宝宝成功的闯过了呼吸关、喂养关、黄疸关、贫血关、感染关,在住院的45天里,这个“迷你宝贝”过五关斩六将,出院时,最低体重只有一斤多的他体重增长到了2190g。

  这个可爱的“胖小子”出生后近十分钟没有呼吸,没有心率。新生儿室薛慧敏主任“光速”赶到产房,与产科医生、助产士、儿科医护人员联合抢救,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注射急救药物,之后一路从产房“捏”着呼吸囊将他迅速转运到新生儿室治疗,应用呼吸机48小时后宝贝的病情逐渐稳定。

  在产房,宝贝的母亲在经历“裂骨之痛”时没有哭,看到医生护士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不遗余力的抢救,却抑制不住的泪流成河。

  那一刻,为了听到那一声生命的“啼哭”,医生、护士、母亲、孩子,他们彼此需要,彼此信任......17天后,孩子顺利出院......

  主要看“气质”——

  在医院里,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都是有气质的。外科多数风风火火,内科谨慎缜密,而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这些身穿粉红隔离衣的护士们,自带“母性光辉”。她们的温柔仿佛浑然天成。

  小细节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

  李护士长否认了我的说法。“母性光辉”没错,但“浑然天成”却并不准确。这种“气质”是一种职业精神的另一种表现。一个新生儿科护士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扎实的理论及操作基础、相对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固然重要,但是一颗饱满的爱心、持久的耐心、强烈的责任心,更是缺一不可!

  这些姑娘们,大多数并没有生育自己的宝宝,没有做过母亲,但只要进入新生儿室,穿上那身粉红,摇身一变就成了“职业妈妈”,“咱家宝宝”“咱家儿子”“小公主”就成了她们的心头肉。

  喂奶时给宝宝温柔的唱歌......

  轻柔的给他们剪掉长了的指甲......

  有时莫名一阵心疼也会悄悄抹掉眼角的泪花......

  是这份职业柔化了她们的性格,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温柔气质。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