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余载信仰如灯,歌声依旧嘹亮——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95岁退休老党员杨志彩

2025-09-03 15:02:5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记者登门采访95岁的老党员杨志彩。听老党员回忆属于他们的热血青春、带领我们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月儿弯弯,星光闪闪,我们都是儿童团……领着八路,拿着枪刀,杀退鬼子,家乡保……”沙哑低沉的歌声,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栋退休职工宿舍传出,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正哼唱着《抗日儿童团歌》。歌声虽断断续续,但每个音符似乎都带着历史的回响,沉沉敲在人们的心上。

  老人名叫杨志彩,今年95岁,虽然已经白发苍苍,但她精神矍铄,生动讲述着抗战往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银白的头发上,她轻声哼唱着80多年前的儿童团团歌,手指随着节奏轻轻敲击膝盖,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信念坚定的年代。那是深植灵魂深处的印记,是一名老党员从烽火硝烟中淬炼出的、早已刻进骨髓的忠诚与信仰。“一唱这些歌,当年的画面就都在眼前了。”老人笑着说道,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如同时光的涟漪。

  歌忆峥嵘,独生女的革命路

  1930年,杨志彩出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市),那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敌后抗战的重要阵地。“我们掖县在抗日这条路上走得非常艰难曲折,但幸好结局是好的。”老人回忆道,语气中透着骄傲与感慨。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 1942年,年仅12岁的杨志彩毅然加入了儿童团,投身抗日洪流。“那时候没想过危不危险,心中只有一个想法,理直气壮跟着共产党走。”杨志彩的话语简单却坚定,这个信念贯穿了她的一生。

  在儿童团,她的任务是宣传、教育、抗战动员。每当日本人来袭,儿童团员们便要轮流站岗放哨,警惕敌情,守护掖县安危。提到是否害怕,老人摇摇头:“当时心里就想这是必须做的事,也没时间害怕。”

  “一根呀那个花棍呀一条心,王大嫂送郎去参军哪……”采访时,杨志彩又唱起了另一首当年经常唱的《小放牛》。她的声音虽然苍老,但旋律依然准确,节奏分明。这些革命歌曲不仅是对敌斗争的宣传武器,也是支撑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力量。

  “《小放牛》这首歌在当时的动员效果非常好,唱歌能让我们忘记恐惧,让我们记住为什么而战斗。”老人解释道。音乐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在的桥梁。当杨志彩唱起这些老歌时,她仿佛不再是那位95岁高龄的老人,而是变回了那个站在村头、警惕地注视着远方、随时准备发出警报的少女。这些跨越80多年时光的旋律,不仅记录了个人的记忆,也承载了一个民族不屈的历史。

  信念如磐,从儿童团到共产党员

  1945年,杨志彩初中毕业。次年,她加入共青团。1947年,杨志彩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儿童团到共青团再到共产党,她的革命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虽然身为独生子女,但我从小的愿望就是参加革命。”杨志彩的话语简单却有力。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她很清楚自己选择的道路意味着什么。

  1948年,杨志彩到城里的小学教书,将革命信念传递给下一代。1951年,她被调到齐鲁大学医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分配到财务科做会计。

  来到齐鲁医院后,杨志彩在财务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她管理过洗衣房,坚持医生、护士和病人的衣服必须分开洗,不能混洗。“医疗卫生无小事,一分一毫都不能马虎。”这是她常说的话。在出纳工作中,她也兢兢业业,从未出过差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医院的资源十分紧张,但杨志彩经手的账目清清楚楚,每一笔支出都有据可查。她说,有人觉得我太过较真,但医疗工作关系到人命,我们后勤保障绝不能拖后腿。

  采访接近尾声时,问起老人得知抗日战争胜利消息时候的心情,杨志彩激动地说道“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一开始觉得很突然,但是大家都特别高兴。那么多牺牲,那么多苦难,终于换来了胜利。”那一刻的喜悦,穿越多年时光,依然能够触动人心。

  寄语青年,传承不变的信仰

  95年人生历程,80余载信仰坚定,杨志彩见证了国家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全过程。她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现在的生活、学习条件都大大提高了,比之前幸福很多,年轻人要多为党为国家出力,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老人认为,时代虽然不同了,但有些东西不能变,那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担当,对信仰的坚守。“理直气壮跟共产党走”,这句80多年前的信念,至今依然是她的人生信条。

  临别时,杨志彩又轻声哼起了《儿童团团歌》的旋律。阳光移动位置,照在桌上的老照片上,那里有她年轻时的模样——穿着朴素的衣服,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

  95年时光流逝,从掖县少女到退休老人,从儿童团员到共产党员,变的是容颜和时代,不变的是她心中的那盏明灯。

  歌声飘出窗外,融入初秋的空气里,仿佛在告诉人们:有些记忆不会老去,有些信仰永远年轻。(于丽娟)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