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童年铸初心 一生耕耘践使命——记抗战老同志、95岁齐鲁医院老党员杨志彩

2025-09-03 13:29:2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硝烟战火中,千千万万革命志士、无数中国同胞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长城。齐鲁医院离退休职工杨志彩同志便是其中一位,她12岁加入抗日儿童团,入院后加入医院首个党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与医院建设发展,以瘦弱之躯扛起民族大义,用算盘谱写医者仁心。当95岁老党员哼起《抗日儿童团团歌》,我们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杆红缨枪挑起的不仅是家国理想,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新时代齐鲁人当以赤子之心,赓续这份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月儿弯弯星光闪闪,我们都是儿童团,站岗放哨又当侦探,盘查行人捉汉奸。鬼子来了,我们就跑,跑到八路去报告……”太阳透过窗户洒在95岁的齐鲁医院老党员杨志彩身上,她轻声哼唱着抗日儿童团团歌,布满皱纹的手指在膝头轻轻叩击节拍。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位曾用童声传递情报、宣传抗日的老同志,将记忆拉回那个血与火交织的童年。“那时候我们心里只有一股劲儿,赶走侵略者,保家卫国!”

  烽火童年:12岁儿童团的“小战士”

  杨志彩出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的一个乡村,家中都是贫苦农民。1937年“七七事变”后,山东大地硝烟弥漫。中共掖县县委为了统一全县各派抗日武装,于同年12月成立了统一的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1938年2月1日,日军占领掖县城,随后掖县县委领导了抗日武装起义。那时,共产党在村里成立了民兵队和儿童团。

  1939年,当时年仅9岁的杨志彩到村里开办的初小学文化,就是那时她学会了认字、算数和打算盘。随着日军的不断逼近,学校被迫停课,她跟着学校一起转移、藏书、避难。老人回忆道,“那时候汉奸和鬼子把我们的东西都搜刮走了,还杀害我们的亲人。12岁那年,我参加了抗日儿童团,和其他孩子一起站岗、报信、查路条,不管是说走亲戚的,还是货郎担、剃头匠,都要上前仔细盘查,发现口音不对,没有路条,或者鬼鬼祟祟、形迹可疑的人,马上围起来,交给村里的民兵审问,防止鬼子的奸细化装进来绘地图,搞情报。”杨志彩当时十分瘦小,又是女孩,但为了把日本鬼子赶走,她从不畏惧。

  没有枪炮的战场同样惊心动魄。杨志彩和小伙伴们用快板书宣传抗日,用红纸剪出“打倒日本鬼子”的标语,还自编自演话剧,动员抗战、参军。当乡亲们围着土台子抹眼泪时,她悄悄对伙伴说:“看,咱们的子弹比真枪还管用!”。

  信仰之路:从“小战士”到共产党员

  1945年,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杨志彩背着书包走进师范中学,并成为一名共青团员,194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面对党旗宣誓那刻,她攥紧的拳头里还留着挑粮送往前线的血泡。1948年,在师范中学毕业后,她到县城开始教学,虽然一直未能如愿去当兵,但是她一直跟着共产党参加革命,就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1951年,齐鲁医院转制为人民政府公立医院,融入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一部分,开始重建与发展的征程。这一年,她被调至齐鲁医院。那时医院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一共6名党员,她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发展到9名党员。她从相册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相片,9名党小组成员坐在医院病房楼的门口,中间那个瘦小女孩就是她,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初到医院,她被分配到庶务科。“我去了清点物资、管理账务,反正啥都干,那时候医院只有150张病床,药品器械全靠人力搬运。”老人回忆,党员们带头干活,建立“物资一本账”制度,病床、病号服都整整齐齐,连纱布、棉球都按编号管理。每天都保持着“查房三问”的习惯,药品账目是否清晰?设备维护是否到位?患者需求是否落实?“当时有老护士嘀咕:‘杨同志,咱又不是当兵的!’我说:‘战场上子弹不认人,医院里也不能出半点差错!’”渐渐地,医院形成了“党员带头、全员争先”的风气。

  精神传承: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离休后,杨志彩常常回忆那些年抗战的日子。作为医院第一个党小组唯一的女党员,她始终记得1947年入党那天的誓言。泛黄的笔记本上,那句“要让烈士的鲜血变成守护生命的灯盏”被反复描摹过许多遍,墨迹深浅不一,像极了战火中忽明忽暗的油灯。在财务岗位上,她把这种精神化作了“算盘三律”:账目不清不睡觉、数字有误不吃饭、群众需求不解决不罢休。有年轻会计不解:“何必这么较真?”她指着胸前的党徽说:“当年儿童团查路条,少问一句就可能让汉奸混进村;现在管账目,少算一分就是对病人不负责!”就这样,杨志彩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了一辈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从当年的6名党员到现在齐鲁医院3000多名党员,数字跃升的背后是信仰的接力。她常对年轻党员说,“抗战胜利前,我们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也没有好的环境去学习,现在我们祖国强大,人民生活幸福,希望你们能发挥好青年的作用。”

  采访的最后,老人又哼起战争年代的歌,眼睛里泛起泪光。当被问及“参加儿童团怕不怕”时,她忽然提高了嗓门:“怕?鬼子的刺刀顶在胸口时,想着村口被烧毁的教室,想着爹娘被搜刮走的最后一碗高粱米,就不怕了!现在你们不用站岗放哨,但心里要永远装着那杆红缨枪!”从抗日烽火中的稚嫩身影,到新时代医疗事业的见证者,杨志彩用一生诠释了“信仰”与“奉献”的分量。(荀杨)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