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阳性需要治疗吗?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螺旋形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够在强酸性环境中生存,常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它与多种胃部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全球约一半的人口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
传播方式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日常生活中,共用餐具、接吻、接触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等都可能成为感染源。此外,家庭内部的传播尤为常见,家庭成员间的密切接触使得感染风险增加。
感染后的症状
口臭:口臭是幽门螺杆菌最直接且最常见的表现,在感染后会有病菌寄生在牙齿和牙龈中,在口腔直接产生有臭味的气体,刷牙无法改善。
反酸、烧心:幽门螺杆菌会刺激胃粘膜,造成胃酸分泌增加,会有反酸水的情况,在食用生冷、辛辣的食物后症状明显。
打嗝暖气:幽门螺杆菌长时间在胃部繁殖,没有进行治疗,会出现打嗝、暖气。
恶心呕吐:幽门螺杆菌会刺激胃酸过度分泌,破坏胃粘膜,引起恶心、呕吐的症状。
食欲减退:主要表现为不想吃东西,喜爱的食物也无兴趣,消化系统功能变差,会有腹胀、腹泻等症状
疼痛:部分人群感染后会产生上腹部的疼痛,胸腔有灼烧感,疼痛慢性且规律。
对健康的影响
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以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持续炎症反应会导致胃粘膜萎缩即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约15%-20%的感染者会患上十二指肠溃疡,而胃溃疡的发生也与幽门螺旋杆菌密切相关。
胃癌:长期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与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等癌前病变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他消化道疾病:还可能引起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HP阳性会得胃癌吗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进展为胃癌,但其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及早发现并合理管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预防胃癌的重要策略之一,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诊断方法
目前,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常用方法包括血清抗体检测、呼气试验(如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其中,呼气试验因其无创、简便、准确率高而广受推荐。
预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餐前便后。
注意饮食安全:食物要清洗干净,尤其是肉类和海鲜;避免饮用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以降低病菌摄入风险。
保持口腔清洁:定期使用牙线和漱口水清洁口腔,防止细菌滋生,有助于减少幽门螺旋杆菌在口腔中的定植和传播。
避免交叉感染:家庭成员间若有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应实行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和洗漱用品。对患者的个人物品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降低家庭内传播风险。尽量减少在外就餐的频率,提倡分餐制,使用公筷母勺。
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当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抵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侵袭。
定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胃癌病史者,定期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筛查和监测,一旦发现感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治疗:
一旦确诊感染,通常需要进行规范的抗菌治疗,目前推荐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疗程10-14天,一天两次,口服。根除治疗后,完全停药4周后,复查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实验。
治疗方案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并严格遵医嘱服药,按时足量用药,完成整个疗程,尽可能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避免复发。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多种疾病的病因,如放任感染的持续,使疾病不断进展,最终可能导致罹患恶性疾病。通过规范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治愈。但是如不注意卫生和生活习惯,仍可再次感染。(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消化内镜科 武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