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食管外科:双镜联合,领跑省内食管癌治疗

2022-12-07 15:37:03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7日讯 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腔镜手术已然成为当前外科手术的主流模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胸外科食管外科勇攀高峰,从2009年开始就率先在省内开展并推广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以创新驱动、用技术引领,为食管癌患者赢得更多生存机会。

图片

  告别“三开”

  “钥匙孔”里巧取食管肿瘤

  食管是饮食入胃的必经通道,然而,令人揪心的是,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手术治疗是食管癌治疗的首选方式,但传统外科手术后出现并发症和转移的风险较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省立医院胸外科副主任、食管外科主任张林介绍,食管行经颈、胸、腹部,周围有诸多重要器官、组织。手术不仅要在胸部完成食管肿瘤的切除,还要涉及腹部消化道的重建。传统的食管癌手术常需要开胸、开腹、开颈,属于胸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也是外科创伤最大的手术之一。

  “切口长、创伤大,对患者心肺功能要求高,一些患者因无法耐受手术而遗憾痛失手术机会。”张林坦言,即便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后期出现支气管吻合口瘘、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和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也如影随形。

  腹腔镜技术的出现,开启了外科手术的微创化时代。伴随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从前很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难做的食管外科”也不例外。

  2009年,张林带领团队率先将胸腹腔镜联合的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应用到临床。截至目前已完成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术1500余例,质、量均居国内前列。

  “先借助胸腔镜游离食管,将食管肿瘤切除,完成附近淋巴结清扫;然后借助腹腔镜游离胃,制作管状胃;最后开始颈部手术,将管状胃与颈部食管吻合。这样,通过几个‘钥匙孔’,就能完成也原本‘三开’才能完成的手术。”张林介绍,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避免了传统外科“三开”手术的缺点,创伤明显变小,患者疼痛少、恢复快,术后下床早、住院天数短,更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要求和影响降低,让更多患者获得手术机会。由于腔镜有放大作用,术中医生手术视野更清晰,术中操作更精准,对肿瘤的切除和淋巴结的清扫更为彻底,手术副损伤和出血也更少。

图片

  精益求精

  技术提升护航远期生存

  实际上,由于食管癌手术本就解剖复杂,胸腹腔镜联合微创治疗食管癌又要求医生熟练掌握胸腔镜和腹腔镜两项技术,需要更高的手术操作技巧和更长的学习曲线。直到现在,能够常规开展这种术式的医院主要还是一些大型三甲医院。

  但是,在张林看来,手术没有最高境界。精益求精的他们,并没有止步于这项术式的成功开展,而是在一例又一例实践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张林介绍,食管癌患者容易出现喉返神经旁及贲门、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这也是决定其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传统外科开放手术从左胸入路,由于左胸主动脉弓遮挡和弓上三角狭小导致上纵隔淋巴结清扫不完全。如今右胸入路由于没有主动脉弓的遮挡,有利于胸部淋巴结的完全清扫,腹部游离胃时为平躺体位,也有利于腹部淋巴结的清扫。

  在此基础上,张林团队又率先开展了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通过影像“精准制导”、淋巴结“定点清除”,最大程度降低术后淋巴结转移复发率。

  在为患者争取生存时间的同时,张林还将目光聚焦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由于切除食管肿瘤需要切除部分食管,传统手术采用胸腔胃替代食管,让食物直接经过胃进入到十二指肠里。但是,胃体与肺组织相互压迫,患者常出现胸闷、返流甚至恶心呕吐等不适。张林团队改进“管状胃”、再造人工胃底技术,让这个新“食管”更符合人体正常生理,大大减少了食管癌手术后的相关并发症。

  从整体着眼,定期组织放疗、化疗、影像等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多学科会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综合诊疗服务;于细节处发力,他们又将手工分层吻合、“九针法吻合”应用到手术中,将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下降到2%左右,远低于国内同级医院发生率,又减少了器械使用,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

  一切为患者着想,致力于专业领域内的携手共赢,近年来,省立医院胸外科先后主办了山东省首届食管癌微创技艺论坛、全国第一届胃食管交界癌胸腹腔镜微创治疗学习班等,通过技术规范化培训,推广微创理念和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技术,让更多患者获益。

责任编辑:吴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