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新的希望|山东省中医院运动损伤骨科开展新技术助患者顺利保髋

2021-09-18 20: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18日讯 (记者 吴英兰 通讯员 魏峰 张文静)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等中轴骨骼及外周关节,可引起疼痛、晨僵、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关节强直。约1/3的AS患者(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髋关节病变,髋关节受累更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致残的关键,其他外周关节受累多为暂时性的,极少甚至几乎不会引起关节破坏或残疾,所以应该高度重视强直性脊柱炎的髋关节病变。 

  髋关节受累的初期多为单侧,74%的患者可发展为双侧,临床表现为髋部、腹股沟、大腿内侧、臀部疼痛,站立、步行或持重时疼痛加重,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患者为了缓解疼痛和炎症引起的肌肉紧张,会逐渐弯曲腰部并减少使用,最终导致臀部、大腿或小腿肌肉萎缩,最后出现髋关节的骨性强直。大约10~30%髋关节受累者最终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是强直性脊柱炎致残的主要原因。 

  “过去,强直性脊柱炎基本没有外科的干预手段的,很多患者都是年纪轻轻就只能进行人工关节置换了。”山东省中医院运动损伤骨科王少山主任表示,目前没有一种方法是既可以治病又可以保关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还没一个很好的出路。 

  保髋治疗的“前世今生” 

  十几年前,山东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张鸣鹤大师偶然发现,一位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患者在受到创伤之后,病情意外好转,因此联想到创伤或者意外的牵拉刺激是否可以使免疫反应终止。于是,邀请王少山主任一同研讨牵拉矫正的治疗方法。 

  “我们查找了很多资料,发现一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进行脑部手术或者摔伤之后,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改善,病情终止,认识到这是一种创伤反应的自我调节,也验证了我们的方法可行,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做这个牵拉矫正。”王主任说,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牵拉矫正,它的弊端是有些患者会导致骨折。 

  据王主任介绍,当时大概用这个办法治疗了50余例患者,但其中一位双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进行手法松解时,右侧发生骨折,因此产生了纠纷,导致牵拉矫正治疗就此搁置。 

  虽然经历了波折,但王少山主任并未放弃,一直在做相关研究。直到2008年以后开始做关节镜手术,发现通过关节镜可以避免骨折情况的发生。“之所以会发生骨折是因为粘连,这时候硬掰肯定是不行的,但是通过镜下手术可以把这些粘连松解开,再进行关节松解的时候就不会发生骨折了。” 

  “第一,可以松解黏连;第二,调节免疫反应,既止疼又消炎,还能缓解关节功能恢复。”这种治疗方法是在原来牵拉矫正的基础上,有了一种新的工具(关节镜),这种工具可以确保牵拉创伤,同时可以干预调节自身免疫。 

  三次手术 顺利保髋 

  “非常感激王少山主任陪我一起冒险,我太幸运了。”这是患者张女士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张女士用了“冒险”两字来形容自己在山东省中医院运动损伤骨科进行的治疗,足以说明她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 

  张女士,十五年前开始关节疼痛,当时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大学期间病情加重,再次就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三四年前开始活动受限,多方求治未能得到病情的改善,反而越来越重。最终碾转多家国内知名医院,得到的治疗方案都是需要进行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 

  “我才三十岁,还什么也没做,怎么就提前进入了衰退期。”带着这份执拗,张女士接受不了只能置换人工关节的命运。辗转打听,结识了山东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张立亭教授,得益于张教授精妙的针法,疼痛的症状得到初步缓解,但关节活动度仍然棘手。于是,张教授向她推荐了王少山主任。 

  王主任通过详细的检查了解,并完善了髋关节的三维重建,最终确认可以一试,进行保髋治疗。“寥寥数语,足以抚慰心田。”张女士激动地说。 

  张女士从七月中旬到八月底共进行了三次手术。第一次手术是,左髋关节镜清扫加双髋关节手法松解,手术大概四个小时左右,手术很成功。“当时做完手术第二天,我就可以盘腿了,虽然还是会有点疼,但是之前是完全做不了这个动作的,太惊喜了。” 

 

(术后第二天,图片由患者张女士提供) 

  但是,张女士手术前,左侧关节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右侧关节功能大部分丧失,非常严重。第一次手术后,虽效果显著,但外展仍然艰难。王主任经过评估,于是进行第二次手术:大腿内收肌切断。随后张女士回家进行康复训练,“毕竟刚刚做了手术,还是会疼,自己也不太敢练。” 

  因二次手术后的康复训练没有做好,发生了黏连的情况,王主任担心她再次强直,所以进行了第三次手术:双髋关节麻醉下手法松动。术后在山东省中医院康复科伊主任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目前正在顺利康复中。 

 

(左1为王少山主任) 

  经历了三次手术,张女士顺利的保住了自己的髋关节。“我已经非常满意了,毕竟保住了我自己的关节,也可以自己走路了。如果能早点遇见王主任的话,肯定结果要比现在好很多。” 

  王主任表示,如果关节功能不再受限,张女士就不需要再做手术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进行功能康复。 

  新技术 新希望 

  人工关节置换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一般人工关节的寿命大概在15-20年,之后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再行更换,在这中间也可能会出现松动、下沉、感染等各种问题,都需要再进行手术更换。王主任表示,“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后期面临的手术和考验都是非常多的。” 

  牵拉矫正和关节镜的结合,让山东省中医院运动损伤骨科开创了自建院以来首例髋关节强直性脊柱炎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新方法。张女士手术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保髋治疗的希望。 

 

(王少山主任在进行患者关节功能评估) 

  “大部分的患者都是去风湿免疫科治疗,他们想不到这个和骨科有什么关联,所以转到我们这边的病患并不多,这就导致了患者求医无门,我们也无此类患者可医的现状。”王主任强调,其实如果这类患者先到骨科进行治疗,再同时接受免疫内科的治疗效果会更好。 

  外科和风湿科怎么更好的结合,王主任表示,“这一块我们还在探讨,前景很大,如果下一步想好骨科和风湿免疫科的合作,那我们可以给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患者一个新的希望。” 

  对于年轻的患者,关节置换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如果一旦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相当于是最后一步了,再无保髋可言。而保髋治疗,如果后期出现其他问题,还可以再做手术,相对于人工关节置换,后期可操作的空间比较大。“如果可以延后关节置换或者彻底保下关节,对于患者是非常幸福的,我们也想给风湿免疫导致的关节病变患者多一个希望。” 

  最后,王主任提醒,保髋手术在早期、中期效果会最好,也就是关节活动刚开始受限之时就接受治疗。并且做完保髋治疗后,患者要注意积极的进行抗风湿的免疫治疗。 

责任编辑:吴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