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医药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津门
8月9日,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举行。刘昌孝院士担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广基院士、黄璐琦院士、刘良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以及13名来自全国中医药科研一线的知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实验室主任张伯礼院士为委员代表颁发聘书。科技部基础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参加揭牌仪式。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基本路线。在三个国家“973”计划支持下,张伯礼院士带领团队围绕中医方剂配伍的科学基础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形成了以“化学组成表征确切,制备质量可控,具有明确生物活性”为特征的组分中药理论和关键技术体系,并建立了具有6万余种中药组分的实物库,在现代中药创制、大品种二次开发、中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
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十年培育建设,目前独立建筑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达到2.6亿元,具有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力,并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今年2月,“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到科技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的批准,这是全国中医药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中有了中医药一席之地,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有了国家级创新基地。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疫情防控应急攻关团队,前线后方紧密联动,临床救治与科学研究同步推进,在中医证候学调查研究、中医药临床救治方案设计、临床循证评价、中成药抗新冠活性筛选、创新中药研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率先总结了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作用和特点,发表了第一篇临床研究报告。提出了“控制由轻症转为重症”是评价疗效的核心指标,为评价中医药临床优势提供了关键指标,并得到WHO相关机构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在救治患者,促进康复全疗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形成中国特色治疗方案做出了重要贡献。向海外开展中医药抗疫成效宣讲和交流数十次,共享中国经验,展现了中国抗疫独特优势。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由刘昌孝院士主持,在听取实验室主任张伯礼院士关于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后,与会专家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建设任务、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研究方向稳定明确,技术平台先进,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相关技术平台为新冠疫情防控做出贡献。建议实验室进一步凝练方向,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经典理论、临床经验和基础研究协同,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和政策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人才高地,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在提升中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服务中药产业发展及健康中国建设。
据悉,天津市科技局为实验室的主管部门,建设运行期内,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优先支持实验室发展,在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给予优先立项支持,在实验室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培养和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天津中医药大学是实验室的依托单位,须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施、科研经费等必要的基础条件,并在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实验室建设运行期内,天津中医药大学5年提供不低于5500万元科研基础和运行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设备购置、条件保障、日常运转、自主研究和对外合作交流,支持实验室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给予相对独立的科研自主权和人事决定权。
- 安徽推出流感中医药预防指导方案2019-02-21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有新规范201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