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与创新:于建华医生《基于医美临床的面部解剖学》出版
当第一支透明质酸注射剂进入人类真皮层的那一刻起,现代医疗美容便开启了科学与艺术交织的奇幻旅程。在这个追求美学极致的领域,无数求美者渴望通过医学手段实现容颜蜕变。而实现这场蜕变的,是医者手中的注射器与手术刀,更是其背后的解剖学。
但,解剖学的“正确”不等于容貌的“和谐”。
三十年的临床生涯中,北京好年华的于建华院长见过太多这样的“不和谐”:有的做了提眉手术,解决了下垂,但导致眼部显得过高,有一种怒目圆瞪的感觉;有的填充面颊,把一个清纯甜美的脸型,填成中年发福的大胖脸;还有“车祸频发”的太阳穴填充,过度饱满的组织,使得整体变成了一个“面具脸”。

医美临床上,解剖学不光要“正确”,还要与“美学”结合起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医美临床的面部解剖学》的写作才提上于建华院长的日程。这本书除了是对经典解剖学的传承,也是对医美临床实践的创新诠释。
温故:解剖学是根基
二十一世纪的医疗美容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与需求井喷。全球医美市场规模以每年15%的增速扩张,中国更是连续五年稳居全球医美消费第二大市场。但在这片繁荣背后,数据显示:因解剖知识欠缺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3.6%,血管栓塞、组织坏死等严重事故时有发生。这些冰冷的数字揭示着行业发展的深层隐忧——当技术革新跑在基础研究之前,医美从业者正在付出怎样的代价?
于建华医生见证过太多令人痛心的案例:注射隆鼻导致视网膜动脉栓塞的急诊患者,线雕提升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的维权纠纷……这些本可避免的医疗事故,本质上都是解剖学认知不足的必然结果。面部血管神经犹如精密电路,肌肉层次如同地质断层,脂肪室分布宛若星云图谱,每一个临床决策都应该建立在三维立体的解剖认知之上。

在这个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回归解剖学本源不是保守的选择,而是医者必须具备的临床智慧。于建华医生希望通过对解剖学的“温故”和结合医美临床的“创新”,让每个血管穿支点、神经走行路径都成为刻在医者心中的安全红线。
创新:美学的觉醒
去年,有位求美者找到于建华医生寻求帮助——她在填充苹果肌后,发现“笑不动了”。
她的苹果肌饱满充盈,形态完美,如果进行断层扫描,也不会发现任何问题,但她那张脸却像是被“冻住”了一样,再流淌不出任何色彩。
10年前,整形外科医生谈论的是“三庭五眼”,是“鼻唇颏三点一线”,是“0.618黄金比例”等等简单的审美标准,面部美学只停留在口头,没有系统,更遑论方法论。所以,于建华医生同年出版《五维美学》这本书,去系统介绍她的美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时候,才会引起比较广泛的讨论。
而到了10年后的今天,医生们讨论的是北魏佛像115±3°的鼻额角,是面部肌肉动力学,是在Hamra曲线指导下,让苹果肌填充既符合颧大肌收缩轨迹,又保留“微笑初绽时的0.3秒”。
美学,在整形外科领域,前所未有的“活”了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于建华医生再写《基于医美临床的面部解剖学》这本书,也是希望医者们在追求美的同时,谨守解剖学的根本。
致未来医美解剖学家
声光电技术、再生医学、人源化组织培养、外泌体……时至今日,医美临床手段早已天翻地覆,甚至今天,人工智能开始介入医美领域。但无论科技如何演进,始终应该明白:真正的医疗美容,永远是解剖学真理与艺术灵感的完美协奏。
于建华医生的这本书,承载着她个人的临床经验和见解,也饱含着对未来医美从业者的期待和祝愿,愿每位读者都能在解剖学的严谨框架中,找到属于医美医师的创造自由。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