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协同,心血管事件链防治新策略的探索与对话

2025-10-27 16:24:0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其日益增长的患病与死亡负担,深刻影响着社会与家庭。2025年10月,一场聚焦心血管事件链全程管理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汇聚了包括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美国心力衰竭协会的创始人、前美国心力衰竭协会主席、美国贝勒大学医学中心Milton Packer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等多位中外权威学者,共同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前沿策略与发展前景。

640

  在会议致辞中,杨跃进教授对Packer教授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此次交流是推动中西方医学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他介绍,基于络病理论,我国已成功研发津力达、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等一系列创新中药,这些药物在心血管事件链防治中作用显著,并积累了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心血管事件链是什么?

  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心血管事件链概念,揭开了心血管疾病的递进规律:从上游的糖耐量异常、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组成的代谢综合征,到中游的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梗,再到下游的房颤、心衰,环环相扣、逐步加重。面对这一复杂链条,传统西药在单靶点干预上常面临局限,而中西医结合所倡导的“整体调节”理念,为系统防治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2222

  本次会议上,专家重点探讨了基于络病理论的“治本病、防未病、防传变”系统策略。该策略强调在治疗现有疾病的同时,阻断疾病向下一阶段演变。值得一提的是,相关理论已通过5项总计覆盖8945例患者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得到验证,为创新中药的临床有效性提供了高级别循证支持。

  上游阻断:津力达降低糖尿病风险

  糖耐量异常是心血管事件链的起点隐患,若不干预,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进而损伤血管。针对这一上游关键环节,津力达颗粒889例研究中被证实效果显著,结果显示,津力达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还能缩小腰围、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更被《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推荐用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成为中医药干预代谢综合征的代表。

  中游守护:通心络筑牢血管“防护墙”

  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急性心梗再灌注损伤,是心血管事件链“中游”的两大“生死关”—前者引发70%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者则直接增加心衰、死亡风险,近10来药物治疗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而通心络最新研究成果打破了这一局面。

  在2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研究中发现,通心络让斑块纤维帽厚度增加,显著降低斑块破裂风险,还能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炎症,从根源稳定斑块。

  针对3797例急性心梗患者的研究显示,通心络使30天和1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6%,1年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7%,再次心梗发生风险降低74%。该成果发表于顶刊《美国医学会杂志》,成为10年来心梗药物治疗的国际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通心络还被《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纳入推荐,其保护血管内皮、解除血管痉挛、促进心肌修复的作用,为中游防治提供了中医方案。

  下游拦截:参松养心破解房颤术后复发难题

  在心血管事件链后期,许多患者面临着心律失常的困扰,而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高复发又是一项国际难题。其术后的高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预后。参松养心胶囊针对这一痛点,给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在共纳入92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参松养心可降低术后1年房颤复发风险 40%,同时能减轻房颤负荷、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并被评为“2024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亦首次推荐其用于维持窦性心律,成为房颤术后管理的新选择。

  芪苈强心守住心衰“最后一道关”

  心衰被视为心血管事件链终末阶段,心衰患者5年死亡率超过50%,堪称国际医学的“硬骨头”。针对3110例慢性心衰患者的研究显示,芪苈强心使“心血管死亡+心衰恶化再住院”复合终点风险降低22%,其中心衰再住院风险降24%,心血管死亡风险降17%。研究发表于《自然医学》,已获多项中国权威指南推荐,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底气不是“经验之谈”,是科学验证

  会上,Milton Packer教授的评价道出了关键:“这项研究没有停留在传统经验描述,而是用严格的现代科研方法,验证了古老医学理论的科学内涵。”通络药物的突破,源于吴以岭院士团队对络病理论的创新—从“凝→壅→塞→不通”的病机规律,到“调营卫津血”的用药思路,再到17个上市中成药的成果转化,中医药不再是“辅助角色”,而是以“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与现代医学形成互补。

  从创新中药在心血管事件链全环节的循证突破,到北京这场学术会的思想碰撞,中西医结合正为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中国思路。未来,相信随着络病理论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中医药创新成果涌现,为守护居民心健康、减轻疾病负担注入更多力量。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