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肺结节,济南国医堂医院张青松中医辨证施治助力健康管理

2025-09-09 13:59:4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初秋时节,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不少人在体检中发现“肺结节”字样后忧心忡忡。医学专家指出,肺结节并非单一疾病,正确区分肺结节与肺结节病,采取科学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济南国医堂医院中医专家强调,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随访,可有效实现肺结节的规范管理。

  认清肺结节:并非所有结节都需“谈结色变”

  医学上的肺结节包含肺结节病和肺结节两个不同概念。肺结节病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多灶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双侧肺门结节增大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高纬度寒冷地区人群,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肺纤维化或肺癌。而通常所说的肺结节则是指肺部出现的结节状病变,其中多数为生长缓慢的纤维性或硬化性良性结节,仅有少数与早期肺癌相关。

  “肺结节大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济南国医堂医院中医肿瘤科张青松主任介绍,“只有感染引起的肺结节可能出现咳嗽、咳痰甚至痰中带血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鉴别性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肺结节还是肺结节病,都可能影响肺功能,因此定期随访和科学管理尤为重要。

  中西医视角:不同维度解读肺结节成因

  西医认为,肺结节的形成与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处理方式主要根据结节大小、形态及生长速度决定随访频率或治疗方案。对于良性结节通常采取定期CT随访观察,恶性或可疑恶性结节则考虑手术等干预措施。

  中医理论则将肺结节归为“肺积”“痰核”范畴,认为其发病关键在于正气虚损与痰、瘀等有形之邪内生。济南国医堂医院中医专家解释:“肺主气司呼吸,若肺功能失调,气机不畅则津液输布失常,易形成痰湿凝滞;加之正气不足,无力抵御外邪,最终导致结节形成。”这种“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决定了中医治疗需兼顾扶正与祛邪。

  辨证施治:中医调理讲究“一人一方”

  在中医临床中,肺结节的治疗强调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的不同,常见证型包括肺气亏虚、痰湿阻肺、肝郁气滞、血瘀内阻等类型。针对肺气亏虚者,采用补肺益气之法;痰湿重者则需化痰祛湿;伴有情志不畅者兼顾疏肝理气,通过整体调节改善肺部微环境。

  临床实践中,中医师会根据证型配伍用药。如针对肝郁脾虚、痰瘀互结型患者,常用浙贝母、夏枯草等化痰散结药材,配合郁金、桔梗等理气活血药物,形成个性化方剂。济南国医堂医院在肺系疾病治疗中,注重结合现代医学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制定“扶正固本、化痰散结”的综合调理方案,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

张青松

  ◎济南国医堂医院中医科主任

  ◎山东国医医学研究院中医首席专家

  ◎扶正祛邪·抗癌消瘤体系主要创始人

  ◎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会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基层医疗服务分会会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

  出身中医世家,30余年中医临床经验,矢志杏林、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以中医内科和中医肿瘤等疑难杂症临床诊治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中医内科疑难杂症领域,擅长运用“新伤寒论”治疗各类疾病的中医诊疗,同时积累了大量的中医古方。临床提倡“治病求本”,注重整体观和天人合一思想,紧扣脉法方药,辨证精准,疗效显著,受到了众多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在肿瘤治疗方面,强调整体观念,重视个体化治疗,辨病与辨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擅长采用“扶正祛邪、抗癌消瘤”配合现代医学疗法达到协同增效作用,降低放化疗及靶向药、生物免疫治疗毒副作用,用药不仅控制癌细胞,消除肿瘤并发症,还兼顾改善食欲,调整睡眠,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带瘤生存”方面取得较好疗效。

  专业擅长:

  结节囊肿: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肝囊肿、肾囊肿、宫颈囊肿等;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反流性食管炎、口臭、急慢性肠炎等;

  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急慢性气管炎、哮喘、肺大泡、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梗、脑出血后遗症、冠心病、胸闷胸痛心悸等;

  神经系统疾病:失眠、抑郁、焦虑症、头晕头痛、眩晕等;

  肝胆及肾脏疾病:乙肝、脂肪肝、酒精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肾功能不全等;

  疼痛骨病:各类型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腰椎病;

  男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子宫肌瘤、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不孕不育等;

  其他疑难病:糖尿病、耳聋耳鸣、颈肩腰腿痛、脱发白发、湿疹、痤疮、牛皮癣、白癜风、红斑狼疮等;

  各类肿瘤: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胆管癌、肠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淋巴瘤、脑瘤、鼻咽癌、口腔癌、骨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及各类癌前病变。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