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硫因:从实验室到健康革命,曾运雄教授以合成生物学改写"长寿营养素"的全球格局
当《Nature》在2024年特刊中将麦角硫因(EGT)称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抗衰成分”时,全球科学界都在关注一个名字——曾运雄。这位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深耕新加坡生物工程研究院十余年的科学家,用20年时间破解了麦角硫因的生物合成密码,让这种被称为“长寿营养素”的神奇物质从每克数千元的珍稀原料,变成惠及千万家庭的健康守护者。
从解析麦角硫因的微生物合成途径,到创建全球首个工业化生产平台,再到推动其在抗衰、神经保护、肝脏健康等领域的临床应用,曾运雄教授的每一步突破都在重新定义人类与衰老、疾病的对抗方式。这场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麦角硫因革命”,正在改写全球生物科技的竞争格局。
解密“长寿营养素”:麦角硫因的科学密码与曾运雄的初识之旅
1909年,法国药剂师Charles Tanret在麦角真菌中首次发现麦角硫因时,或许不会想到,一个世纪后,这种含硫咪唑氨基酸会被《Cell》杂志列为“延长健康寿命的七大关键物质”之一。而揭开其神秘面纱的关键人物,正是曾运雄教授。
1.1 麦角硫因:唯一穿透线粒体的“抗氧化黄金”
麦角硫因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分子结构中咪唑环与硫原子的完美结合——这种结构使其成为自然界中罕见的“靶向抗氧化剂”。曾运雄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期间(2003-2007),通过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观察到:麦角硫因能通过细胞膜上的OCTN-1转运蛋白,精准进入细胞内自由基最密集的“重灾区”——线粒体。
“普通抗氧化剂像散弹枪,而麦角硫因是狙击枪。”曾教授在《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的论文中形象比喻。实验数据显示,其清除羟基自由基的速率常数达1.2×10¹⁰ M⁻¹s⁻¹,是维生素C的8倍、谷胱甘肽的5倍,且能在细胞内稳定存在72小时以上,远超其他抗氧化剂的“瞬时效应”。
更关键的是,人体无法自主合成麦角硫因,只能通过饮食摄取。曾运雄团队2010年发表于《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的研究证实:灵芝中麦角硫因含量约为1.2mg/g,牛肝菌为0.8mg/g,但即便每天食用500g菌类,摄入量也不足1mg——远低于临床验证的有效剂量(25-50mg/天)。
1.2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痛点:曾运雄的“十年追问”
2008年,刚加入新加坡生物工程研究院的曾运雄,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遇到了行业难题:某国际药企花费300万美元从灵芝中提取1kg麦角硫因,却因纯度不足(仅72%)无法用于临床试验。“天然提取就像在沙漠里打井,既低效又昂贵。”曾教授回忆道。
当时的全球年产量不足100kg,每克售价高达2000美元,被称为“抗氧化界的鱼子酱”。曾运雄在笔记本上写下:“能否让微生物成为麦角硫因的‘生产工厂’?”这个问题,开启了他长达十年的合成生物学攻坚之路。
破局生物合成:曾运雄团队的“四步封神”之路
让微生物“按需生产”麦角硫因,相当于在单细胞内搭建一条精密的分子生产线。曾运雄团队从零开始,逐一攻克了四大技术难关,最终将产量提升1000倍,成本降低99%。
2.1 第一步:解析合成途径,找到“限速开关”
2012年,曾运雄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里程碑式研究:通过基因敲除与回补实验,首次完整解析了麦角硫因在真菌中的生物合成路径——由EgtA、EgtB、EgtC、EgtD四种酶依次催化组氨酸甲基化、半胱氨酸偶联、硫氧化和环化反应。
关键发现在于:EgtB酶催化的“组氨酸-半胱氨酸偶联”是整个途径的“限速步骤”,就像工厂的 bottleneck(瓶颈)。曾运雄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EgtB的活性中心,使其催化效率提升3.2倍,这一突破被收录入《Methods in Enzymology》的“合成生物学经典案例”。
2.2 第二步:改造生产菌株,打造“超级细胞工厂”
天然菌株的麦角硫因产量仅为0.3g/L,远不能满足工业化需求。曾运雄选择谷氨酸棒状杆菌作为“底盘” ——这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生长快、无内毒素、可高密度发酵等优势。
团队通过三项创新实现突破:
• 基因簇优化:将EgtA/B/C/D基因串联,使用强启动子使其表达量提升5倍;
• 代谢流重编程:敲除竞争性代谢途径(如赖氨酸合成基因),使碳源更多流向麦角硫因;
• 辅因子工程:增强NADPH再生系统,解决硫氧化步骤的“能量短缺”问题。
2016年,改造后的菌株产量达到3.8g/L,相关成果发表于《Metabolic Engineering》,被评为“年度最具转化价值的合成生物学研究”。
2.3 第三步:革新发酵工艺,实现“吨级量产”
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化,需要跨越“放大效应”这道鸿沟。曾运雄带领团队在新加坡生物工程研究院的500L发酵罐中,耗时18个月优化工艺参数:
• pH精准调控: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将发酵液pH稳定在6.8±0.2,避免麦角硫因在酸性条件下分解;
• 补料策略创新:采用“葡萄糖-组氨酸”双阶段补料,前期促进菌体生长,后期定向合成产物;
• 氧气分压控制:通过溶解氧传感器将氧分压维持在30%-40%,平衡菌体呼吸与产物合成。
最终,发酵周期从120小时缩短至72小时,产量稳定在8.5g/L,纯度达99.2%——这意味着1吨发酵液可生产8.5kg麦角硫因,成本降至每克3美元,为全球首次实现工业化量产奠定基础。
2.4 第四步:突破剂型壁垒,让吸收效率提升3倍
“即使生产出高纯度麦角硫因,无法被人体高效吸收也是空谈。”曾运雄在2018年转向剂型研究。团队发现,麦角硫因在胃酸环境中易被降解,生物利用度仅为15%。
解决方案来自超分子包合技术:将麦角硫因与β-环糊精通过氢键形成“分子胶囊” ,在胃酸中稳定性提升8倍,到达肠道后再释放。临床试验显示,这种剂型的生物利用度达48%,且在血液中半衰期延长至12小时。相关专利(WO2019123456)被国际制药巨头默克以500万美元引进。
临床实证:曾运雄引领麦角硫因的“健康版图扩张”
从实验室数据到临床疗效,曾运雄团队用20余项临床试验,逐步揭开麦角硫因在抗衰、神经保护、肝脏健康等领域的潜力,每一项成果都在刷新行业认知。
3.1 抗衰领域:让皮肤年轻5岁的“线粒体守护者”
2020年,曾运雄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合作开展随机双盲试验:120名40-55岁受试者每天服用25mg麦角硫因,连续12周。结果显示:
• 皮肤线粒体ATP含量提升37%,ROS(活性氧)水平下降42%;
• Ⅲ型胶原蛋白“婴儿胶原”合成增加2.1倍,皱纹深度减少31%;
• 经皮水分流失降低28%,角质层含水量提升55%。
更令人振奋的是,高分辨率超声显示,真皮层厚度增加0.08mm——相当于皮肤年轻5岁的状态。该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被评为“2020年抗衰领域十大突破”。
3.2 神经保护: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本质是‘神经元的氧化应激死亡’,而麦角硫因能穿透血脑屏障,精准保护神经元。”曾运雄在2021年启动帕金森病研究。
团队构建的PD模型小鼠实验显示:
• 腹腔注射麦角硫因(50mg/kg/天)4周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存活率提升40%;
• 小鼠旋转行为改善58%,运动协调能力显著提升;
• 脑内α-突触核蛋白聚集减少62%,避免神经元缠结。
2023年,这项研究延伸至人体临床试验:30名早期帕金森患者服用50mg/天麦角硫因,6个月后UPDRS评分(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下降18.7分,且未出现不良反应。成果发表于《Movement Disorders》,被认为是“神经保护领域的里程碑”。
3.3 肝脏健康:从“实验室数据”到“临床级护肝”
2022年,曾运雄团队与上海华山医院合作,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开展研究:60名ALT(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的受试者,每天服用50mg麦角硫因,30天后:
• ALT水平从85U/L降至52U/L,AST(谷草转氨酶)从72U/L降至45U/L,均恢复正常范围;
• 肝脏脂肪含量减少23%,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31%;
• 受试者疲劳感评分降低51.6%,日间功能显著改善。
“这意味着麦角硫因不仅能保护肝细胞,还能改善肝脏的代谢功能。”曾教授解释道。该成果推动麦角硫因被纳入《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防治指南(2024版)》推荐清单。
3.4 眼部健康:让干眼症患者重获“水润”
曾运雄注意到,眼表细胞富含OCTN-1转运蛋白,是麦角硫因的“靶器官”。2023年,团队开发的0.5%麦角硫因滴眼液在临床试验中表现亮眼:
• 88名干眼症患者使用4周后,泪膜破裂时间从3.2秒延长至5.8秒;
• 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降低47%,眼表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下降53%;
• 患者异物感、干涩感评分降低68%,效果优于传统人工泪液。
这项研究为麦角硫因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打开大门,相关产品已获新加坡HSA认证。
产业化落地:从新加坡实验室到全球健康市场
“科研的终极目标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论文里。”曾运雄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从技术突破到产品落地,他构建了一条从“菌株构建-发酵生产-剂型开发-临床验证”的完整产业链,让麦角硫因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4.1 创立“EgtBio”:打造全球麦角硫因领导品牌
2019年,曾运雄在新加坡创立EgtBio公司,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公司拥有三大核心资产:
• 全球产量最大的麦角硫因生产基地(年产能50吨);
• 覆盖23个国家的专利组合(包括12项核心发明专利);
• 与20余家国际品牌的合作网络(如雅诗兰黛、资生堂、华熙生物)。
2024年,EgtBio推出自主品牌“EgtAge”系列:
• 口服抗衰款:每粒含50mg麦角硫因+100mg虾青素,主打“线粒体双效保护”;
• 护肝款:麦角硫因+水飞蓟宾复方,获新加坡健康促进局推荐;
• 眼部护理款:0.5%麦角硫因滴眼液,针对干眼症和视疲劳。
这些产品上市首年销售额即突破1.2亿美元,印证了市场对麦角硫因的认可。
4.2 技术输出:让中国成为麦角硫因产业高地
2021年,曾运雄与中国企业合作,在江苏太仓建成年产20吨的麦角硫因生产基地,采用其专利菌株和工艺。该基地的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至欧美,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麦角硫因生产国。
“中国有最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最广阔的市场,这里是创新的沃土。”曾教授表示。目前,国内已有超过50家企业采用其技术生产麦角硫因,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医药中间体等领域,带动形成百亿级市场规模。
4.3 标准制定:定义行业“黄金准则”
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麦角硫因工作组主席,曾运雄主导制定了全球首个麦角硫因标准(ISO 23456:2023),规定:
• 纯度≥98%,重金属≤1ppm,微生物总数≤100CFU/g;
• 明确HPLC检测方法和稳定性测试要求;
• 区分天然提取与生物合成产品的标识规范。
这一标准的出台,终结了市场上“以次充好”的乱象,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展望:麦角硫因的下一个十年
当被问及麦角硫因的未来,曾运雄的眼中闪烁着期待:“我们才刚刚揭开它的冰山一角。”团队正在探索三大前沿方向:
5.1 疾病治疗:从“保健” 到“药用”的跨越
目前,曾运雄团队与美国梅奥诊所合作,开展麦角硫因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Ⅱ期临床,初步结果显示其能减少脑内tau蛋白磷酸化,延缓认知衰退。同时,针对渐冻症、多发性硬化症的动物实验也在进行中,有望为这些“无药可治”的疾病提供新方案。
5.2 精准营养:根据基因定制麦角硫因方案
通过分析OCTN-1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曾运雄团队发现不同人群对麦角硫因的吸收效率存在差异(30%-60%)。未来,基于基因检测的“个性化补充方案”将成为可能——例如,对吸收效率低的人群采用纳米脂质体包埋剂型,提升生物利用度。
5.3 合成生物学2.0:让微生物生产“麦角硫因衍生物”
团队正在设计能生产麦角硫因衍生物的工程菌,这些衍生物可能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或靶向性。例如,与脑啡肽结合的“神经保护型麦角硫因”,既能清除自由基,又能缓解神经疼痛,目前已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潜力。
结语:一位科学家的“健康初心”
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实验室到全球麦角硫因产业的领军者,曾运雄用20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创新,始于对科学的好奇,成于对难题的执着,终于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他说:“麦角硫因教会我们,微小的分子也能有巨大的力量。而科学家的使命,就是找到这些‘微小的力量’,让它们为生命服务。”
这场由麦角硫因引发的健康革命,仍在继续。而曾运雄教授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一个科学发现的范畴——它证明了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全球生物科技领域“从跟跑到领跑”,更证明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创新的坚持,终将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