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前的特殊诊疗:一位内分泌专家与罕见病患儿的千里之约

2025-08-11 15:48:2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8月9日的广州,暑气未消,大佛寺门前的树荫下,一场特殊的诊疗正在静静发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徐潮教授,刚刚结束在第九届瓷娃娃病友大会的授课,便冒着酷暑赶到百里之外的大佛寺,等候在这里——为一位素未谋面的疑似低血磷性佝偻病患儿,展开一场跨越千里的免费诊疗。

484cd8ac5d467c78b888139afb16b0a.jpg

  故事的起点,藏着一位父亲的焦灼。广州这位患儿的父亲,在网上遍寻名医时,目光一次次停留在徐潮教授的名字上。作为国内低血磷性佝偻病诊疗领域的权威,徐教授深耕内分泌代谢性罕见病多年,其精准的诊断思路和独特的治疗方案,让许多辗转求医的家庭看到希望。这位父亲早已订好前往山东的机票,只盼能亲手将孩子的病历交到徐教授手中。

564a65599118a8db17f4064c94e714c.jpg

  命运的善意,总在不经意间铺就通途。当这位父亲通过医院官方渠道联系咨询时,徐教授告诉他:“这周末我将赴广州参会授课,既然我要去广州,就不用你们跑一趟了。”电话里,徐教授的声音温和却坚定,一句“到时候我给孩子免费看看”,瞬间卸下了压在父亲心头的千斤重担。对徐教授而言,患者的需求从无地域之分,出诊的半径,永远跟着病情走。

0f1b4d8314b5cf371fcc5ff95f1e095.jpg

2e7413e4c4f21c2ea64008dca0b8817.jpg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徐教授接过厚厚的病历,蹲下身仔细观察孩子的体态,指尖轻触检查骨骼发育情况。没有诊室的白墙,没有复杂的仪器,他凭借数十年积累的临床经验,结合孩子的症状、化验结果和生长曲线,一步步抽丝剥茧。“低血磷性佝偻病的关键在精准补磷与调节活性维生素D用量,但每个孩子的吸收阈值不同,方案必须个体化。”他边说边在笔记本上写下用药剂量、监测频率,甚至细化到饮食中磷元素的摄入建议,字里行间都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正是他诊疗方法的独特之处:既扎根循证医学的严谨,又饱含对个体差异的深刻洞察。

5a601f8cae34bd9087a52391ee9467a.jpg

  “您看这样调理,孩子的骨骼发育能逐步改善……”徐教授将一份详尽的治疗方案交到父亲手中,并联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张文教授为患者做进一步检查和随访,并承诺后期可以会同张教授一起线上为其调整方案,让患者今后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规范诊治。患者父亲再也忍不住眼眶的湿热。滚烫的泪水砸在病历本上,混着激动与感激:“我们跑了那么多地方,今天终于看到亮了!徐教授,您真是我们家的恩人!”

7a9426cdcb08155a9e8ff447940bdcc.jpg

  这一幕,没有轰轰烈烈的仪式,却藏着医者仁心最动人的模样。对徐潮教授而言,这不过是从会场到患者身边的“额外出诊”,是医生职责里最寻常的一部分。但对那个等待希望的家庭来说,这是跨越千里的温暖,是绝境中的光亮。

56132a931efde26c6dcd9dc5d264758.jpg

  在罕见病诊疗的漫漫长路上,像徐潮教授这样的医者,正用专业筑牢防线,用善意点亮希望。他们的脚步,永远朝着患者的方向;他们的大爱,早已超越了诊室的边界。徐潮教授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泰山学者”,不仅有攀登学术高峰的执着,更有俯身为患者遮风挡雨的温情。这份尽职尽责的坚守,这份大爱无疆的担当,正是医疗行业最珍贵的底色,也是社会暖流中最坚实的力量。

  当徐教授转身赶回会场,他的背影被阳光拉得很长。那背影里,装着一位医者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毕生践行,更装着无数患者对“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全部期待。

责任编辑:李 震
新闻关键词:诊疗徐教授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