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爱妮提醒:腹膜外剖宫产并非人人适用,需严格评估胎儿及盆腔条件
近年来,腹膜外剖宫产因其“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的优势备受关注,部分孕产妇甚至将其视为“更高级”的分娩选择,甚至不惜跨省求医。然而,郑大二附院妇产科专家卢爱妮教授指出:“腹膜外剖宫产是特定条件下的优选方案,但并非人人适用。盲目跟风可能增加手术风险,甚至危及母婴安全。”她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从适应症、禁忌症、潜在风险三方面,为孕产妇及家属提供科学指南。
适应症:严格筛选,确保“天时地利人和”
腹膜外剖宫产的核心优势在于避开腹膜腔,减少对腹腔内脏器的干扰,但其操作空间狭窄、解剖层次复杂,对胎儿和母体条件要求极高。卢爱妮教授强调,符合以下条件的孕产妇更适合选择该术式:
胎儿条件
胎头已入盆且固定:腹膜外剖宫产需通过胎头下降压迫子宫下段,形成自然操作空间。若胎头高浮(未入盆)或胎位异常(如臀位、横位),术中暴露子宫下段困难,可能被迫中转传统剖宫产。
胎儿体重适中:巨大儿(≥4000g)会增加子宫下段拉伸难度,导致切口撕裂或出血风险上升。
母体盆腔条件
子宫下段形成良好:需通过超声评估子宫下段厚度(通常≥2mm),若存在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史或子宫下段菲薄,术中可能发生子宫破裂。
无盆腔粘连:既往盆腔手术(如阑尾切除、卵巢囊肿剥除)或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导致膀胱与子宫粘连紧密,分离时易损伤膀胱或输尿管。
无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覆盖宫颈内口时,腹膜外路径无法充分暴露胎盘,需紧急改为传统术式止血。
紧急情况排除
腹膜外剖宫产不适用于胎儿窘迫、脐带脱垂、产程停滞等需紧急分娩的情况,因其操作耗时较长(平均比传统术式多5-10分钟),可能延误抢救时机。
禁忌症:这些情况需“果断放弃”腹膜外路径
卢爱妮教授特别提醒,以下情况是腹膜外剖宫产的“绝对禁忌”,强行实施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胎盘植入或穿透: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甚至膀胱壁时,腹膜外操作无法彻底清除胎盘组织,需切除子宫或膀胱,风险极高。
严重妊娠合并症:如重度子痫前期、心功能不全等,需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麻醉风险,传统术式更安全。
产妇无法配合:精神异常、严重肥胖(BMI≥35)或脊柱畸形导致麻醉困难时,腹膜外路径的局限性会进一步放大。
潜在风险:技术优势背后的“隐性代价”
尽管腹膜外剖宫产在理想条件下优势显著,但若适应症把控不严,可能引发以下风险:
膀胱损伤:分离膀胱与子宫粘连时,若解剖层次不清或操作粗暴,可能误伤膀胱,导致尿瘘(尿液从阴道异常流出),需二次手术修复。
术中出血:子宫下段拉伸不足或切口位置偏低时,可能损伤子宫动脉分支,出血量甚至超过传统术式。
中转开腹:据统计,腹膜外剖宫产的中转率约为5%-10%,多因胎头未入盆、粘连严重或出血难以控制,反而延长手术时间。
术后尿潴留:膀胱分离后可能暂时性神经麻痹,导致排尿困难,需留置导尿管时间延长,增加尿路感染风险。
专家建议:理性选择,避免“技术崇拜”
面对腹膜外剖宫产的“网红效应”,卢爱妮教授呼吁孕产妇及家属保持理性:
术前充分沟通:要求医生详细评估胎儿大小、胎位、胎盘位置及盆腔粘连情况,通过超声或MRI明确解剖结构。
选择经验丰富的医院:腹膜外剖宫产对术者解剖认知和操作技巧要求极高,建议选择年手术量超200例的医院及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医生。
制定备用方案:术前与医生约定“中转标准”,如胎头未入盆或出血超过500ml即改为传统术式,避免术中被动。
关注长期健康:剖宫产术式选择应以母婴安全为首要目标,而非追求“恢复快”的短期利益。例如,有再次生育需求者需考虑子宫切口愈合情况,避免未来子宫破裂风险。
医学技术的进步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卢爱妮教授强调:“腹膜外剖宫产不是‘时尚单品’,而是需要严格评估的医疗决策。孕产妇应信任专业判断,避免因盲目跟风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唯有医患双方以科学态度共同决策,才能真正实现“安全分娩、优质康复”的目标。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