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桥,共赴成长之约!走进晓爱:为特殊儿童打造的成长空间
济南市晓爱残障人士康复中心成立于 2014 年 1 月 14 日,是经济南市民政局审批注册的民办非盈利康复机构,也是济南市残疾儿童二级定点康复机构。该中心专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学习障碍、ADHD 等心理及行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和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建筑面积达 3500 平方米,户外操场 1500 平方米,内设体适能中心、艺术调理中心、语言训练中心三大核心功能区域,并为不同年龄段的心智障碍人士设置相应活动室,构建起全方位的成长空间。
设施探访:专业设备里藏着对孩子的用心

2025 年 7 月 23 日,北京科技大学泉润星心实践队刚踏入机构,胡老师便带着队员们缓缓参观,她声音温柔而有力,细致介绍着各个区域的设施与功能。“这边是体适能训练中心,里面有蹦床、旱冰鞋这些,孩子们很喜欢在这里做体能训练,对他们的平衡协调能力很有帮助。”她指着一间宽敞的活动室说道,里面的蹦床已充气完毕,旱冰鞋整齐摆放在角落,仿佛在静静等待孩子们的到来。接着,队员们来到艺术调理中心,胡老师指着墙上挂着的孩子们的画作和桌上的蜡笔、水彩介绍:“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画画、做手工,还有钢琴、架子鼓这些乐器,艺术活动能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在语言训练中心,她拿起一些实物卡片和绘本,轻声说:“我们会用这些教具帮孩子们做语言训练,慢慢引导他们表达。”走到不同班级的教室,胡老师又一一说明:“这是基础班的教室,里面的布置比较温馨,适合低龄孩子进行基础学习;那间是融合幼儿园的活动区,会有普通幼儿一起来上课,促进他们的互动。”每到一处,她都能说出这些设施对孩子们的具体帮助,让队员们感受到这些空间里不仅有专业的设备,更充满了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用心。
首日互动:用陪伴丈量爱与成长的距离


七月的清晨,泉润星心实践队走进晓爱机构,开启第一天的实践之旅。上午的体能训练是队员们与孩子们的初次深度互动。活动室里,蹦床上孩子们尽情跳跃,有的故意蹦到队员身边,用额头轻轻蹭他们的肩膀撒娇;旱冰场上,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扶着初次尝试的孩子,一步一步带着他们挪动脚步,当一个孩子脚下一滑被扶住后,露出奶气的笑容,还拍了拍队员的胳膊,那一刻暖流涌上队员们的心头。

午后,一场瓢泼大雨打乱了看电影的计划,队员们索性分组走进各班教室,开启“计划之外的陪伴”。他们和孩子们一起搭积木、读绘本、唱儿歌,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分享零食时,突然把饼干掰了一半递过来,眼神里的信任令人动容;一个对声音敏感的孩子在队员哼起熟悉的儿歌后,慢慢安静下来,靠在队员的肩膀上跟着节奏打拍子。室内的暖意随着窗外的雨声愈发浓厚。
次日实践:在细节中见证成长的力量

晨光微熹中,泉润星心实践队第二天的旅程展开。清晨的“美丽中国”主题分享会,队员们用图片与故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对祖国的好奇与热爱。分享会后,孩子们拿起画笔,用略显笨拙的线条描绘出心中的世界,有会飞的房子、会笑的云朵,还有队员们和他们手拉手站在彩虹下的画面。之后,实践队兵分三路陪伴不同组别孩子。成人组的活动室里,活力早操点燃气氛,“传铁环”“听儿歌”等趣味游戏让笑声洒满房间。南瓜饼制作将上午的氛围推向高潮,孩子们跟着老师做馅料、揉面团,脸上沾着面粉却笑得灿烂,捧着自己做的金黄南瓜饼时,眼里满是骄傲。

午后的“生活小课堂”上,老师拿着实物卡片教孩子们认读,队员们配合做动作、举实物。随后的超市购物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在队员的引导下挑选商品、看价格标签、排队称重、付钱,走出超市时小胸脯挺得高高的,满是成就感。回到校园,烘焙课上孩子们专注地学着剥皮、切块处理水果,成就感在眼底闪闪发光。
教师心声:坚守背后是对孩子的深情与责任
在与机构老师的采访中,队员们收获了许多感动与思考。谈及孩子们的成长,一位老师眼眶微红地说:“刚来工作时,我也很可怜这些孩子,但随着相处时间久了,我越发觉得他们与普通的孩子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可能语言有一些障碍,行为有一些障碍。”另一位老师则讲述了家长们的不易:“很多家长为了陪孩子康复,辞掉了工作,日复一日地带孩子往返于家和机构之间,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很大,但他们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表露半分。”老师们还向队员们介绍,机构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康复环境,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从感统训练到艺术疗愈,每一项课程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为了减轻家长负担,还悄悄对接公益资源,为困难家庭提供援助。
胡老师专访:特殊教育转型中的坚守与期待

后续,泉润星心实践队队员特意找到与实践队对接的负责人胡老师,围绕特殊教育行业的发展与机构的未来规划进行了更深入的访谈。“现在特殊教育行业正处在一个转型的关键期,”胡老师的手指轻轻点了点桌面,“这个领域太宽泛了,不同机构的定位、资源、服务对象都不一样,很难形成统一的模式,就像一棵大树上的不同枝丫,各自生长却又同根相连。我们机构这几年也在摸索转型,最核心的就是‘融合’——医疗和教育怎么融合?比如孩子做语言训练时,能不能同步接入言语治疗的医疗评估?还有 18 岁以上的成人服务,这是个大难题。孩子们长大了,不能总待在机构里,他们要进入社区、要生活,怎么教他们独立乘车、处理简单纠纷、甚至尝试简单工作?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天天琢磨的事,光课程方案就推翻了三次。”说到这里,她停顿了一下,望向窗外正在操场上活动的孩子,眼神柔和了许多:“但不管多难,我们总能看到希望。这几年变化太明显了——政府的补贴政策越来越细化,去年还给我们拨了专项资金升级体适能设备;社区里的超市、图书馆开始主动联系我们,说愿意接纳孩子们做‘小帮手’;还有家长自发组建的互助群,不仅交流经验,还一起给企业写信争取就业机会。官方的政策托底,民间的善意补位,这些力量聚在一起,就像给我们搭了个梯子,再难也能往上走。”当被问及对未来的期待时,胡老师的语气变得格外坚定:“我们最想做的,是‘跨行业整合’。这个词听起来大,但落实到具体事上很实在。你想啊,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像建房子,特教机构能打好‘地基’,但还需要‘建材’——比如心理医生来做家庭辅导,缓解家长的焦虑;医院的儿科医生能提供发育评估,及时调整干预方案;甚至企业能开放一些岗位,让大孩子体验工作。”最后她笑着说:“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只有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这些孩子才能真正融入社会,拥有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这不是空想,是我们每天都在努力的方向。”
采访结束时,夕阳正透过窗户落在胡老师的办公桌上,那里放着一张孩子们的合影,照片里的笑脸像向日葵一样灿烂。这场晓爱之行,让泉润星心实践队队员不仅看到了特殊儿童的独特光芒,更读懂了特教工作者的坚守与智慧。或许正如胡老师所说,跨行业的善意与专业的坚守相遇时,就能为这些“特殊小天使”铺就一条更宽广的成长之路。而队员们,也愿成为这条路上的一粒微光,继续传递这份温暖与希望。
这次晓爱之行,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每一颗“星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闪耀,每一份坚守都值得被看见。他们会带着这份感动与思考,将爱与关注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这些特殊的小天使值得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