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引领 构建医疗高质量发展闭环生态
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以156年的深厚积淀,构建起“临床需求 — 科研创新 — 成果转化 — 患者获益”的闭环生态,连续六年位居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前十行列,书写着高水平医院建设的精彩篇章。
“创新的本质,是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介绍,在心脏介入治疗领域,浙大二院开启了自主研发之路。团队主导研发国产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产品,通过改进关键技术,大幅提升手术精准度,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心功能,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轻了患者医疗负担。此外,针对主动脉瓣狭窄高危人群,团队通过“产学研医”协同模式,实现国产瓣膜系统的自主生产,为复杂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例如,由王建安带领的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DragonFly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系统,采用导管微创操作,避免开胸手术风险。目前,该系统已在欧洲完成多例确证性临床入组,成为国产心脏介入器械进军国际市场的标志性进展。
在创新的土壤中,浙大二院不断拓展技术边界。以冠心病诊疗为例,针对传统评估方法操作复杂、费用高昂的问题,医院研发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通过全血管数字人模拟手术、高危患者 AI 追踪系统、AI 辅助支架评估,实现从门诊筛查到手术规划的全流程智能化。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创新成果的背后需要投入大量基础、临床研究。“以医院开发的AI 分析冠脉造影图像技术为例,该技术可自动计算血流储备分数、微循环阻力指数等参数,替代传统有创压力导丝,降低医疗成本,并辅助判断中度狭窄病变是否需介入治疗,避免过度手术。”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蒋峻指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不仅有效降低了患者接受有创操作的风险与医疗费用负担,还节省了超声导管、心脏支架等医疗资源的使用,使得创新成果“更省钱、更可及”。
“虽部分技术在基层还未普及,但在院内的实践为科研成果走向实际应用提供了范例。”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兼心脏超声科副主任蒲朝霞表示,随着瓣膜病诊疗进展,浙大二院在十余年前已开展声学造影、无痛食道超声、三维超声等技术,并配备实时三维超声设备,提升了复杂手术(如经导管瓣膜置换)的精准度与患者舒适度。未来,她期待可以利用实时三维超声特别是心腔镜成像技术和AI 定量技术分析超声图像,解决基层医院因经验不足导致的诊断一致性差问题,实现标准化评估。
浙大二院的创新不止于技术突破,更在于构建“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将临床难题转化为科学命题,通过创新研究找到破解之道,最终将科研成果反哺临床、惠及患者。”浙大二院常务副院长胡新央强调,医院以培养 “既能看病又能做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确保临床研究成果兼具科学性与转化价值。为此,医院设立临床研究专项基金,推出“创新中心”模式,以临床医生为核心,整合材料学、人工智能、流行病学等多学科团队,开展瓣膜病、冠心病等重大疾病联合攻关。在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医生可同时参与临床诊疗与材料研发,实现“从病床到实验室”的无缝转化。
“我们致力于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难题。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从0到1的创新器械产品、技术方案为广大患者服务。”王建安指出,为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浙大二院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走向实际应用。
高水平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攻克疑难的技术高度,更是润泽生命的人文厚度。浙大二院的实践证明,高水平医院建设需以创新为引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技术突破、人才培育与成果普惠,实现医学温度与科技精度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