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阵地 大能量 鄄城县基层中医药服务大显身手

2025-06-17 16:3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走进董口镇卫生院一阵中药熏香扑鼻而来,该院中医科群众进出有序,门庭若市。作为基层中医药工作的标杆,董口镇卫生院以 “打造基层中医特色品牌” 为目标,驱动基础设施升级、服务能力扩容、文化氛围营造 “三驾马车” 并驾齐驱,实现中医服务从 “小专科” 到 “大综合” 的华丽跨越,小阵地,释放大能量,谱写了基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硬件筑基,打造现代化中医服务新高地

  走进焕然一新的董口镇卫生院中医康复理疗大厅(总面积700余平方米),传统韵味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古色古香的仿古隔断与智能艾灸仪、三维牵引床、经颅磁仪、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等20余台先进设备和谐共存。大厅精心划分为针灸推拿、中药熏蒸、康复训练等6个功能分区,布局清晰,流程顺畅。特别是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的引入,为颈肩腰腿痛患者提供了精准靶向治疗,显著提升了疗效和效率。从以往诊室的简陋拥挤,成功蝶变为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医综合服务空间,患者就医体验得到质的飞跃。

  服务提质,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小团队”释放“大能量”

  科室规模精干,配置合理,拥有专业中医医师坐诊,辅以中医师助理、针灸推拿师等,形成高效协作团队。2024年中医门诊量突破1万人次,同比激增130%;中医住院患者达500余人次,较之前增长4倍! 这一飞跃性增长,直观反映了基层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高度认可与迫切需求。正如扎根基层多年的中医师张玲所言:“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是口碑和疗效最好的证明。”

  服务范围深度广度双拓展

  业务领域从单一向综合跨越,涵盖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针灸科等,熟练开展推拿、督脉灸、火罐等15项中医适宜技术,满足多样化需求。创新推出“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巧妙融合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中医手段,疗效显著提升。 对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骨关节病等,制定“一人一策”方案,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效缩短3天。患者满意度持续攀升,高达98%,成为科室发展的最强注脚。

 技术赋能,锻造过硬本领

  县卫健局积极组织全县基层医务人员参加中医适宜技术公益培训班,为包括董口镇在内的基层医生提供系统学习平台。依托医共体建设,卫生院定期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坐诊、开展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带来前沿理念与技术。选派骨干医师外出进修,学成归来带回新技术、新理念,持续提升团队整体专业水平。三年来,招聘中医药专业毕业生49名,引进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名。每年举办2期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活动,培训乡村医生2760余人;429人参加了“西学中”培训。技术的提升为中医药服务扎上了腾飞的翅膀!

  模式创新,满足多元需求

  创新推出“白天治疗,晚上回家”的日间病房模式。患者费用大幅节省(节省住院床位费等),同时兼顾治疗与生活,尤其受到农忙、上班族等群体欢迎。 借助微信等平台,开通线上问诊、健康咨询服务,让偏远或行动不便的居民足不出户即可获得专业中医指导,有效延伸服务触角。

 文化浸润,让中医药“治未病”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中医区域精心打造“中医养生文化墙”(图文并茂展示养生知识)和“药材科普角”(陈列20余种道地药材标本),吸引患者和家属驻足学习。组建中医志愿服务队,深入校园、社区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万家”活动累计20余场,发放科普手册5000余份。活动形式生动活泼,让“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成功引导群众从“被动就医”向“主动养生”转变。

  董口镇卫生院中医科的生动实践,是该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缩影。其成功经验在于硬件投入与内涵建设并重、服务能力与文化传播并举、传统精髓与现代科技融合。

  该县将以董口经验为范本,在全县范围内深化推广,持续深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筑牢服务根基;深挖中医特色优势,推动服务“更优、更便、更广”;优化流程,拓展内涵,提升可及性。强化“人才+科技”双轮驱动,深化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大科普力度,提升全民中医药健康素养;让中医药这一民族瑰宝在鄄城基层沃土上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守护群众健康、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李玉超 郭士兴 曹仰华)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