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给青少年一次心灵解压的机会

2025-05-03 18:22:3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青少年抑郁问题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尤其在假期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更值得留意。本文就带大家深入了解“青少年抑郁”这一话题,借助“五一”假期开启守护孩子心理健康之旅。

  关注青少年抑郁的隐蔽信号

  “五一”假期里,有些青少年看似在享受休闲时光,实则暗藏心理隐忧。他们可能会有这些变化: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整天躲在房间里不愿与人交流;平时喜欢的兴趣爱好突然失去吸引力,对游戏、追剧都提不起精神;作息变得紊乱,要么失眠熬夜,要么过度嗜睡,甚至出现食欲明显下降或暴饮暴食的情况。这些看似“假期综合征”的表现,有可能是抑郁情绪的萌芽。

  青少年抑郁之所以隐蔽,是因为其表现往往与成人不同。他们可能不会直接诉说“我很抑郁”,通常是以身体不适为信号,如长期头痛、胃痛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或者以行为问题呈现,如突然变得叛逆、厌学、沉迷网络。家长要关注这些现象,帮助孩子驱散心里的“阴霾”。

  认识假期背后的心理压力源

  “五一”假期本应是卸下学业负担的时段,但对青少年来说,可能还会面临多个方面的压力。社交压力便是其一,假期里的同学聚会、社交平台分享,可能让性格内向的孩子产生“社交比较”,担心自己不够出众而焦虑;家庭期待也不容忽视,部分家长利用假期给孩子安排补习、兴趣班,或是在团聚时频繁提及成绩,将“放松期”变成“加压期”;此外,信息过载同样会给青少年带来压力,短视频、游戏等虚拟世界的刺激,与现实生活形成反差,容易让青少年产生孤独感和虚无感,脱离规律的校园生活,失去同伴群体的欢声笑语,青少年更容易陷入负面思维的循环。

  五一守护计划:给青少年心灵真正放个假

  在“五一”假期,家长可以尝试这些方式帮助孩子放松心灵。首先,减少对成绩的过度评判,转而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例如,与其追问“考了多少分”,不如倾听“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其次,创造专属陪伴时间,“五一”假期与孩子一起旅行、户外徒步或共同参与兴趣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此外,家长也可通过学习“情绪对话”,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避免说教或否定,可以用“我理解你的困扰,我们一起想办法”这种话语,拉近亲子关系。

1.png

  科学应对:从“谈抑郁色变”到“理性求助”

  若孩子已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睡眠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解郁除烦胶囊,具有解郁化痰,清热除烦的功效,既能改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也能缓解抑郁引起的多种身体不适症状,比如情绪低落、心绪不宁、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并且作为中成药无成瘾性,安全性更好,可为青少年心理重建提供支持。

  对青少年而言,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感受幸福、追逐梦想的基石。当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时,或许会发现,真正地成长,从来不是强迫孩子“事事第一”,而是健康、幸福、快乐!以“五一”假期为契机,给孩子一个倾听的耳朵,而非评判的目光;用陪伴代替说教,为孩子情绪开启“减压阀”,让家庭真正成为孩子可以放松心情的港湾。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