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匠心+科技赋能:红日药业打造中医药传承双引擎

2025-04-28 11:58:2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乳钵、药碾、戥秤……这些曾见证中医药历史的老药铺器物,如今在《中医药传统器物释义》中重现生机。这本由红日药业中药研究院中药技术传承人于立伟领衔编撰的专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梳理了传统中药鉴定、炮制、存储等环节的工具与文化内涵,是红日药业对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深刻实践。

  中药材需经炮制方可入药,此乃中医药千年智慧。然而,中药炮制技艺传承长期依赖“师徒相授,口传心授”,局限性明显。十多年前,中医药界为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四处奔走,红日药业也开启“非遗抢救”行动。2013年,红日药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携手,建立中药炮制传承基地,成立“王孝涛传承工作室”,将王孝涛的学术思想转化为可复制的传承密码。

王孝涛传承工作室一角

  “我们跟着王老学习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工匠精神。”于立伟回忆道。王孝涛作为中药炮制泰斗,曾走遍全国多地药厂考察学习,将多年口传心授的经验技术转化为文字记录的标准化表述。如今,落户在红日药业内的这间传承工作室,已为企业和行业培养了超过千名专业人才。同时,工作室还受中国中药协会饮片专业委员会委托建立全国标准化饮片实物标本库和电子图库,并主(参)编多部中药著作,获业内广泛赞誉。

王孝涛(左)和于立伟(右)编撰的关于中药的书籍

  但红日药业在中药传承中的实践远不止如此。他们要让古老智慧“活”在现代工厂里——将传统炮制技艺转化为工业化生产,让千年智慧惠及更多人群。

  多年来,红日药业累计建立了超10万张红外指纹图谱库,对常用的600余种中药进行“全成分”工艺研究,并通过工业化流水线设备,将非遗炮制数据融入生产,确保药品质量全程可控,实现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一致性。

  如今,红日药业已将中药炮制工艺完整纳入配方颗粒生产,并应用创新设备与技术,在全国八大生产基地、数十个炮制生产线实现产业量化,确保产品品质。

  2024年,红日药业中医药文化传承行动迎来新的高光时刻:于立伟获评“国家级老药工”,其领衔的传承工作室也被中管局纳入“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项目中,这无疑为红日药业在中医药文化传承方面再添有力例证。自工作室成立以来,他们不仅整理老药铺的“记忆碎片”出版成书,还将涵盖中药材、饮片、炮制品等多个领域的培训课程,制作成视频课程,向全行业开放共享。同时,他们还持续深耕炮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并将优秀成果反哺企业,不断提升红日药业的产品品质与技艺水平。

正在运行中的生产设备

  作为中医药行业的创新引领者,红日药业通过非遗传承与科技赋能的双重路径,交出了一份“活态传承”的生动答卷。 正如红日药业相关负责人所言:“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历史,而是让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对话。”这种“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根”的实践,或许正是中医药走向未来的关键密钥。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