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矫情”误区:如何科学管理抑郁症?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目前已超过3亿人深受抑郁症困扰,我国抑郁症患者更是高达9500万。在社交媒体上,总有人将“抑郁”调侃为“矫情”或“装病”,甚至认为“想开点就好了”。然而抑郁症绝非“软弱”或“态度问题”,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情绪感冒”。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其成因、预防与治疗,帮助公众正视这一健康问题。
抑郁症为何被误解?科学揭秘“情绪感冒”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为核心症状的疾病,常伴随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下降等躯体表现。其成因复杂,涉及大脑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失衡,以及遗传、压力、创伤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然而,由于患者常表现为疲惫、拖延、哭泣等,加之社会普遍存在“抑郁是心理脆弱”的偏见,许多人选择隐瞒病情以避免被贴上“标签”。这种误解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孤独感,更可能延误治疗,导致学业、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引发躯体性疾病,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
科学预防:从日常习惯开始,做好“心灵保健”
抑郁是可以预防的,不妨从日常习惯入手。首先,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适度运动(如每周3次快走、瑜伽)和均衡饮食(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Omega-3的食物)是预防的基础。其次,可通过正念冥想降低焦虑、设定边界减少过度压力、记录情绪日记梳理压力源,有效管理情绪,以防抑郁的发生。此外,打破社交孤立、定期与亲友沟通、参与兴趣社群,能显著降低抑郁发生风险。
科学治疗:从药物到心理的全面干预
若持续2周以上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异常、食欲改变或自伤念头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心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可选择专业心理医生,通过专业量表评估和问诊明确诊断,制定个性化方案,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调整负面思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孙元锋教授在会上作学术报告
此外,对于轻中度抑郁或伴随失眠、焦虑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如解郁除烦胶囊等创新中药,不仅可以调节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对于患者常常伴发的焦虑情绪、睡眠障碍、头晕头痛、及口干、便秘等周身不适均有改善。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精神&神经论坛”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孙元锋教授通过具体的临床病例,分析了解郁除烦胶囊组方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并介绍了该药治疗抑郁症334例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该药能够缓解焦虑,降低抑郁和焦虑的评分。相比镇静催眠药,它更加突出,而且相比氟西汀的效果还会更有优势。
另外,对于抑郁症的治疗,社会支持也很重要。家人和朋友要耐心倾听、陪伴和鼓励患者开展社交活动,帮助患者减少孤立感;危机时刻需协助联系专业机构,构建“安全网”。
抑郁症就像一场“心灵流感”,需要科学治疗与社会支持共同应对。用理解代替偏见,用陪伴代替指责,为抑郁症患者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