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三分类和五分类的区别
无论是去医院做体检,还是去社区门诊看个感冒咳嗽,几乎都能看到血常规的“身影”。根据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医生能够快速鉴别感染类型或提示某类疾病,所以血常规是最常用的辅助筛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检查的是外周血里的有形成分,它们的数量及形态变化,指的就是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大小、形态、染色及结构等方面。
经常听说血常规仪器有三分类和五分类。他们之间有相同的地方,如以下检测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及血小板相关指标、白细胞总数WBC等,大部分的仪器还会出具直方图。他们又有不同地方,正如命名——三分类、五分类,其主要区别在于对白细胞的分类:
三分类:把白细胞分为大细胞、小细胞、中等大小细胞三个类别。
五分类:把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个类别。
如下图所示:
大部分的三分类仪根据细胞体积大小进行分类,而三类细胞的体积区间实际上存在重叠区域,例如体积较大的单核细胞和体积较小的粒细胞就会存在重叠,体积较大的淋巴细胞核体积较小的单核细胞也会存在重叠,所以三分类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大概。
而五分类不仅仅考虑细胞大小,还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分析细胞内部构造,从而很好地区分各类白细胞。白细胞的准确分类计数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分类计数,临床应用相当广泛且非常重要,它们能够体现人体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识别感染类型以及疾病预后监测等。
2、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三者在临床应用上也不容小觑:
嗜酸性粒细胞是参与变态反应(超敏反应)的白细胞,其增加可以见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皮肤病等。而减少可以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伤寒、严重的传染病、手术后、大面积烧伤等。特别是对于生吃海鲜的人群,如果血常规结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于诊断寄生虫病,也是一条重要的辅助线索。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以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如转移癌、过敏性疾病如结肠炎、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活动性结核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恢复期、黑热病、粒细胞缺乏病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3、 此外,因某些疾病导致有形成分的大小、结构发生变化(如巨大血小板、异形淋巴细胞等),从而干扰白细胞分类,五分类加上镜检能有效避免这种干扰。
在五分类仪的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检验过程中的质量保证、遵守操作规程;注意需要人工复检的情况以及生理性变化影响的情况。
三诺生物的iCARE-1300型便携式全自动多功能检测仪,作为行业首创液相单人份:五分类血常规+液相生化+免疫联检一体机,采用当前最先进的金标准—细胞图像镜检法,结合AI大数据图像算法,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对血液进行全面分析,精准高效地输出白细胞“五分类”、红细胞、血小板共25项指标参数。通过可视化细胞形态计数和分析,降低异常样本漏检率,帮助医生更精确地了解感染进程,还可辅助判断个体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血液疾病等,临床诊断价值更高。
三诺iCARE:基层医疗“桌面检验科”行业标准推动者,致力于打造一个更精准的检验新形态。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