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童康血管瘤医院:哪些血管瘤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2024-06-07 15:30:4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婴幼儿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的良性肿瘤,也是婴儿和儿童中最常见的血管肿瘤。这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情况下无需干预,但部分血管瘤可能引起溃疡、出血、容貌损害等并发症,少数情况下,还可能损害重要脏器的功能或伴随发育异常等。

  那么哪些血管瘤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呢?下面,就来看看婴幼儿血管瘤的一些相关知识。

  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率是多少?

  婴幼儿血管瘤的具体发病率尚不清楚,但在2个月以下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0%。

  婴幼儿血管瘤是出生就存在的吗?

  大多数婴幼儿血管瘤是在出生后数日到数月内被发现的,它们在孩子出生时经常还未出现,或是仅表现为轻微的扁平红斑,或表现为一片扩张的毛细血管伴有周围皮肤的苍白,常常被误认为瘀斑或挫伤。

  哪些孩子容易出现血管瘤?

  女孩,约2/3-3/4的血管瘤患儿为女孩。

  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

  婴幼儿血管瘤常出现在哪些位置?

  可能出现在身体任何一个位置,但是最常见的部位是头部和颈部,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婴幼儿血管瘤分为哪些种类?

  局限性血管瘤

  边界清晰,没有线性或几何图案样分布。

  节段性血管瘤

  常呈斑块状,并在一个特定的皮肤区域呈线性和/或地图状分布。

  病灶大于等于5个,通常都是局限性小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的特点是什么?

  婴幼儿血管瘤的特征是具有一个生长期和一个消退期。大多数血管瘤在出生后3-4个月长到最大,在出生后第1年的后期进入自行消退期,并持续至不同年龄;多数患儿在4岁左右完全消退,少数患儿最长可持续至10岁。

  血管瘤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1、溃疡

  血管瘤的常见并发症有溃疡,其发病率约为5%~10%,处于快速增殖期或在特殊解剖部位(上唇、上胸部等部位)最容易发生。

  形成溃疡的原因,分以下两点:

  一是血管瘤快速增殖,并达到其弹性极限,最终皮肤撕裂,形成溃疡。

  二是典型血管瘤为外周供血,若其快速增殖期超过其供血能力,则远离血供的部分会发生坏死,会形成缺血坏死性溃疡。

  2、出血倾向

  血管瘤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容貌,也会有潜在的出血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变活泼好动,血管瘤最容易受到创伤并导致严重出血,尤其病变部位在浅表者。

  血管瘤出血并不像其他创伤出血给予包扎或加压即可控制。溃疡性血管瘤具有自发出血倾向,受到轻微创伤后就会引起出血。

  3、呼吸道阻塞

  血管瘤也会出现呼吸道阻塞的并发症,这导致的后果更加严重。因为婴儿的呼吸方式是强迫鼻通气。喉部血管瘤和鼻上或鼻周血管瘤临床上都较为常见,可阻塞呼吸道,危及婴孩生命。

  4、听觉障碍

  腮腺血管瘤可完全阻塞外耳道并影响听觉,造成听觉障碍,但不会影响患儿发育。

  5、视力障碍

  视力障碍为血管瘤的常见并发症。眶周血管瘤可阻挡视线,或眶内血管瘤引起眼轴破坏、散光、近视,导致废用性弱视。即使视线不受影响,上睑血管瘤也可引起散光。废用性弱视是导致失明的常见原因之一。

  6、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是指发生在皮下和内脏血管的血管瘤,导致患者的心搏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脏增大、心肌的症状,甚至会威胁到生命。

  7、肢体畸形(骨骼损伤)

  骨骼的畸形主要是发生在头面部和大面积海绵状血管瘤,因为血管瘤深入深层组织和骨髓里,使得血流量增加,让骨髓里的循环更加丰富,增加了血容量。骨骼处的血管瘤可能会改变骨质,从而发生骨折。

  哪些血管瘤需要引起重视?

  婴幼儿有覆盖正中线腰骶椎的节段性血管瘤。应进行MRI检查,以评估是否有椎管闭合不全。

  小于6个月龄的婴儿如果有≥5个小皮肤血管瘤,则应接受针对肝脏血管瘤的腹部超声检查。

  有较大的(直径>5cm)节段性血管瘤(尤其是位于面部、头皮或后颈部)的婴儿,应接受详细的皮肤、眼科、心脏和神经系统评估。

  分布在“胡须生长部位”的血管瘤,伴有进行性声音嘶哑或喘鸣,须考虑存在气道血管瘤的可能。

  眼眶周血管瘤可能会损害正常的视力发育。

  耳部血管瘤可能会阻塞耳道,导致外耳道炎。

  舌、口腔或呼吸消化道血管瘤可能会在少数情况下影响进食、吞咽或讲话。

  在容易受到摩擦或伤害的部位的血管瘤比如足底,掌根及肘关节伸侧等,一旦受伤破损将不易止血。

  对于存在并发症或出现并发症几率较高的血管瘤,建议尽早开始治疗,通常在5月龄前开始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方法首选药物治疗,有时也会选用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如果孩子出现了血管瘤,建议尽早带孩子就诊。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

责任编辑:吴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