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寒冬?是时候看看Biotech之外的药企了

2024-04-12 16:26:5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当创新药寒冬来到第三个年头,年初既有创新药企申请破产,也有被收购、大额BD等消息传出,但对于高速发展了近十年的中国创新药,也该到了一个再思考的时间点。

  作为这十年创新药大潮的主力军们,创新药企的本质是创业公司。但在政策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它们作为创业公司的弱点与不足暴露无遗,而这些软肋,却是由中国创新药企在第一个十年发展中所形成的模式所造成的。

  对大部分创新药企来说,如何在商业化进程之前平衡研发与投入的财务情况是重点之一。

  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与传奇生物等已经拥有自我造血能力、在研发与商业化上都拥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为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在A股、港股及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创新药企中,现金储备最高的是三地上市的百济神州,账上现金高达247.55亿元,位列其次的是传奇生物,账上现金为89.77亿元,再次则是信达生物,账上现金为85.27亿元。

  对百济神州来说,虽然手握巨量资金,但同期负债也高达141.08亿元,如此算来,净现金实际上只有106亿出头,直接腰斩。排名第三的信达生物则是有38.20亿的负债,算下来净现金甚至只剩14.13亿。

  这也是这两年多以来许多药企被迫裁员、砍管线、做BD甚至是被并购的最根本推动力。政策与资本环境的变化是创新药寒冬的直接推动因素,但究其根本,则与国内的创新药发展模式有关。

  国内与美国的Biotech虽然名字都叫Biotech,但显然发展思路并不一样,美国人更习惯把产品做到二期三期后就卖给大药企了,而中国的Biotech则是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个Biopharma的梦。

  这样产生的后果便是,国内的Biotech大都选择自建工厂,然后是自建商业化团队。在整个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或许很多人沿用这一模式能成功。但现在不一样了,在国内创新药发展到跨越式的阶段,更需要药企注重创新性和差异性,无论是自建工厂自负盈亏,还是商业化团队的未来走势,都需要更多的考量。

  所以看到和铂医药转型做CDMO,基石药业、德琪医药裁撤商业化团队,云顶新耀与康希诺生物则面临疫苗产品投入市场的考验。

  不过好在,当说到中国创新药的时候,其实不止这些Biotech们,国内传统的大药企们这几年来也在迎头赶上。

  国内大药企的创新转型其实早就在做了,不过在前几年创新药企风头正盛的时候自然少有人关注。以“一哥”恒瑞医药为例,2019年孙飘扬对外做出恒瑞砍掉仿制药管线的发声后,恒瑞就开足马力进行转型。包括恒瑞在内,此后几年里国内传统大药企的转型都不断开花结果,如恒瑞的PD-1卡瑞利珠单抗销量一度排名国内第一,齐鲁制药的贝伐珠单抗也在上市后获得了不俗的销售数据。

  正大天晴近年来也从仿制药开始向创新药积极转型。2018年安罗替尼获批上市,2021年与康方生物合作的PD-1抗体派安普利单抗获批上市,成为中生制药的业绩增长支柱。

  翰森制药自2002年最早布局创新药,截至目前,已有7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创新药占比不断提高。未来策略是以目前优势科室为基础,持续拓展在中国市场核心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其实与创新药企相比,大药企在很多方面都具备自己显著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恰恰是很多创新药企的短板。

  首先便是成熟的商业化能力,大药企在商业化上的实力自不必多说,而一旦结合优秀的创新产品,能够形成1+1>2的效果,进一步放大其商业化能力。凭借已有的成功商业化产品收入,也能在研发投入的时候具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传统业务可以持续不断地输血,不像创新药企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极度依赖外部融资。

  以翰森制药为例,截至2023年底,翰森制药已上市7款创新药并全部纳入医保目录,去年创新产品营收约68.65亿元,同比增长约37.1%,占总收入67.9%,创新药已成为驱动其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

  2023年业绩显示,翰森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101.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7.7%,净利润约32.78亿元,同比增长约26.9%。从财务数据上看,公司已经走出创新转型的瓶颈期。

  其次便是充足的研发储备,Bigpharma成熟的研发经验可以更好地支撑起转型。不仅有长期而充足的研发投入,同时,大药企的全球化视野也更好地支撑起了其研发大局观,能精准地从行业发展角度布局多条极具发展前景的创新药管线。

  上文提及的翰森制药,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投入约20.97亿元,占营收的比重约20.8%;已拥有高效的大分子、小分子创新药物发现能力,研发布局覆盖单抗、ADC药物、siRNA、双抗及融合蛋白产品等领域,超过30个处于临床不同阶段的创新药项目在开展50余项临床,形成了丰富且具有竞争力的研发管线。

  不仅如此,身为Bigpharma的翰森制药还加入了ADC“战局”,布局前沿靶点,制药管线中至少有4款ADC产品。

  在今年3月29日,翰森制药全球研发总部项目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开工,未来有望成为其前沿科学创新的策源地和技术高地。

  此外,石药集团也早早地开始布局创新药管线,不断增加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占总营收的比重也达到18.8%。以最新消息为例,石药集团开发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SYS6023已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以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药企对于创新药的发展思路其实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通过转型进入换血期,另一方面也开始从自主研发转向逐步兼顾外部BD。

  恒瑞医药多款产品在去年10月密集实现出海。包括将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授权给美国Elevar,将HRS-1167片和注射用SHR-A1904授权给默克公司,将马来酸吡咯替尼片授权给印度瑞迪博士实验室。2023年全年,恒瑞医药BD交易额超40亿美元。

  2023年,翰森制药分别授予葛兰素史克开发及商业化HS-20089(B7-H4 ADC)、HS-20093(B7-H3 ADC)海外独占许可,充分体现了公司高潜管线的创新价值。在license in方面,2023年8月翰森制药与德琪医药签订协议,独家负责塞利尼索(selinexor)及任何包含或由塞利尼索组成的产品(商品名:希维奥)在中国大陆的商业化;2024年3月,翰森制药与普米斯就HS-20117/PM1080扩大合作,加码EGFR/cMet—ADC药物研发,持续巩固公司肿瘤领域优势地位

  对药企来说,创新始终是发展的源头之水。在创新药寒冬之下,抛开Biotech折戟、创新药竞争性加剧的现状,致力于创新转型的传统药企更成了平稳行业的压舱石,用自身的实力支撑起行业更好的发展,假以时日有望迎来更好的春天。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吴英兰